山东省级财政压减收回162亿元用于“六稳”“六保”

2020-12-21 09:42:24|来源:大众日报|责编:冯钰颖

  原标题:大力压缩一般性支出,集中财力保重点 省级财政压减收回162亿元用于“六稳”“六保”

  年初预算对日常公用支出、一般业务经费和发展类项目实行“3个10%”压减,对绩效评价结果为优良等次以下的项目压减20%,对投向一般竞争性领域的资金压减30%,同时不再安排一般公务用车购置,除危房外不再安排办公用房维修改造支出

  实施最严格的存量资金收回标准,对结转超过一年的省级财政资金、超过两年的中央转移支付资金、政府采购节约资金以及不具备实施条件的项目资金,全部收回

  前11个月,全省民生支出完成7345亿元,民生支出占比达到77.8%,其中卫生健康支出增长4.8%、教育支出增长3.1%,分别高于财政支出增幅4.7个和3个百分点

  大众日报济南讯 记者从省财政厅获悉,今年以来,省级财政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政府过紧日子的决策部署,按照“量入为出、精打细算、有保有压、急需先办”的原则,大力压一般、保重点,共压减收回各类财政资金162亿元,全部用于支持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为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资金保障。

  省财政厅日前发布数据显示,1-11月,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067亿元,同比增长0.9%,比前10个月提高1.3个百分点。同期,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支出9442亿元,增长0.1%,比前10个月提高1.9个百分点。这也是山东财政收支增幅首次转正。

  今年以来,财政整体上面临减收增支压力。一方面,受疫情影响,财政收入呈下降态势;另一方面,为对冲疫情影响,财政政策还需加大力度,基层运转、民生发展等都需要真金白银的保障。为确保民生得到有效改善,省财政统筹采取“压、缓、停、收、保、管”六项措施,集中财力保重点。

  “压”,即大力压缩一般性支出。年初预算对日常公用支出、一般业务经费和发展类项目实行“3个10%”压减,对绩效评价结果为优良等次以下的项目压减20%,对投向一般竞争性领域的资金压减30%,同时不再安排一般公务用车购置,除危房外不再安排办公用房维修改造支出。执行中,省级对差旅费再压减30%,对公务接待费、会议费、培训费再压减60%,对无法执行的因公出国(境)费全部收回,非必需的计算机设备、办公设备和家具等停止采购,进一步降低行政运行成本。

  “缓”,即压减暂缓非急需非刚性支出。对政策目标不明确的对下工作经费补助及一般奖补类支出全部收回,对可暂缓实施的项目支出进一步加大压减力度,确保非急需非刚性支出在年初预算压减的基础上再压减60%以上。

  “停”,即停止安排没有硬性政策规定的支出。严格控制新增支出,没有硬性政策规定的支出一律不予安排。党政机关、全额拨款事业单位一律不增加编外人员经费,应由本单位正常履行职责的工作事项,一律要求不得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变相增加编外人员经费。除中央和省委、省政府有明确要求以及疫情防控需要外,一律不再出台扩面提标以及新的增支政策。

  “收”,即清理收回存量资金。实施最严格的收回标准,对结转超过一年的省级财政资金、超过两年的中央转移支付资金、政府采购节约资金以及不具备实施条件的项目资金,全部收回。拓展存量资金收回范围,将预算单位实有账户财政拨款结余、行政和参公单位非财政拨款结余全部收回,财政拨款形成的利息收入全部上缴财政。全面清理财政专户资金,对闲置两年以上的非急需资金全部收回统筹使用。

  “保”,即保障民生等重点支出。对基本民生政策,“六稳”“六保”任务,教育、科技、扶贫、水利等重点领域,以及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等刚性急需支出,予以重点保障,确保基本民生支出只增不减、重点领域支出保障到位。前11个月,全省民生支出完成7345亿元,民生支出占比达到77.8%,其中卫生健康支出增长4.8%、教育支出增长3.1%,分别高于财政支出增幅4.7个和3个百分点。

  “管”,即对预算支出实行分类管理。区分不同类别支出,对省级支出实施“红黄绿”预警管控。对禁止安排类支出实行“红色禁行”控制,一律不予安排;对压减暂缓的支出实行“黄色预警”管理,根据调整后的资金规模重新研究,分批分配下达;对重点保障的支出实行“绿色通道”畅行,全力予以保障。(大众日报记者 代玲玲 通讯员 侯志虹)

  • 济南趵突泉再现“云雾润蒸”奇观
  • 四年前通车的山东省首条“绿色公路示范高速”,现喜获“李春奖”!
  • 泰山雾凇与白雪相辉映
  • 济南九如山浪漫冰瀑布引游人
  • 山东荣成迎来大范围降雪天气
  • 山东青岛:瑞雪纷纷伴鸥飞
  • 动物园里下雪啦!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