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简政放权 努力打造精简高效的政务生态

2017-10-16 09:52:16|来源:齐鲁网|编辑:阚金剑 |责编:赵滢溪

  原标题:山东简政放权 打通服务“最后一公里”

山东:简政放权 努力打造精简高效的政务生态_fororder_6a2e2bf4c2e4444c3448838b38d9604a_iqilu_meitu_1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关键是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推进简政放权。党的十八大以来,山东不断深化“放管服”改革,努力打造精简高效的政务生态。

  今年初,在青岛平度市,挂了多年的行政审批服务中心的牌子悄然变成了平度市行政审批局,这是山东省批准设立的第一个行政审批局,常年为当地企业跑审批的代丽注意到了换牌子之后的变化。

  青岛瑞盈代理记账公司职员代丽表示:“之前我们注册一个公司,办完所有的手续需要一个月左右,现在材料齐全当场就可以拿到营业执照。”

  新成立的行政审批局,汇集了过去分散在25个行政主管部门的204项审批事项,这就意味着要用一枚印章取代这些部门的全部审批公章,而分布在政务服务大厅的各个窗口,也都变为行政审批局的内部科室。

  青岛平度市行政审批局局长王永佐表示:“现在我们只需要一枚行政审批局的公章,就可以覆盖几乎所有的审批事项,实现了‘只进一个门、只跑一次腿、办好所有事’这样一个目标。”

  党的十八大以来,山东坚持“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三管齐下、协同推进。到2017年5月,山东累计削减省级行政审批事项601项,提前完成了本届政府省级行政审批事项削减二分之一的目标;省级行政权力事项由7371项精简到4066项,压减了44.8%,市级行政权力事项压减了42.6%,县级压减了24.2%。山东还初步建立起行政许可事项目录清单、行政权力清单等“四张清单、一个平台”的政府权力运行体系,并全部面向社会公布。可面对政府晒出的众多清单,社会各界还是觉得不“解渴”。

  山东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刘书伟表示:“一是思想观念跟不上,还有个别部门、个别单位改革的主动性不高;二是监管方式创新不够;三是服务还存在着薄弱环节,一些部门主动服务意识不强,证照多、证明多,办事慢、办事难仍然存在。”

  为进一步增强企业和群众的获得感,山东出台深化“放管服”改革“1530”总体框架和思路,围绕走在全国前列这一目标定位,开展削权减证、流程再造、精准监管、体制创新、规范用权“5大行动”,重点推进30项改革任务。

  削权减证,山东打出减行政权力、减证明材料等降“四减一降”组合拳,在“三证合一”、“五证合一”的基础上,9月1日起实行“三十一证合一”,整合数量居全国第三。

  潍坊市昌乐县企业注册局局长赵智国表示:“从事刻章、开锁等业务,原来办理营业执照之后需要到公安部门再办理备案手续,现在多证合一以后就不需要了。”

  9月25日,山东一次性取消17市村(社区)各类证明1842项,压减比例达87.1%,群众不用再为各种无谓证明、奇葩证明绞尽脑汁。

  济宁邹城市前南宫村村民王展表示:“我常年在外边打工,原来出门前得上咱村委会开一个无犯罪证明,多这一个手续我多跑一趟路。现在我拿着身份证,全国各地哪里都能去,方便多了。”

  流程再造,山东推出一窗受理、一链审批等8项举措,力争让群众“零跑腿”或“只跑一次”。在淄博市,运用网上平台对审批流程优化重塑,创造了国内第一个投资项目远程视频联审机制,办结时限从过去300多个工作日缩短至最多17个工作日。淄博飞源集团经理田茂光表示:“这样为我们项目的开工建设节省了大量的时间。”

  精准监管,山东建立“一网三库一平台”的社会信用监管体系,让守信者一路绿灯、失信者处处受限。体制创新,山东从大部门制和综合执法体制改革上破冰,市县通过“二合一”、“三合一”组建市场监管局,变“九龙治水”为“一龙治水”。规范用权,山东全面推行权责清单标准化建设,切实做到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

  五大行动、30项任务,升级版的“放管服”改革聚焦企业和群众痛点、堵点、难点,聚焦打通服务“最后一公里”,正在给社会各界带来前所未有的清新政风。

  山东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刘维寅表示:“下一步,我们要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努力打造精简高效的政务生态,为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动我省创新发展、持续发展、领先发展提供体制机制的保障。”

  • 济南趵突泉再现“云雾润蒸”奇观
  • 四年前通车的山东省首条“绿色公路示范高速”,现喜获“李春奖”!
  • 泰山雾凇与白雪相辉映
  • 济南九如山浪漫冰瀑布引游人
  • 山东荣成迎来大范围降雪天气
  • 山东青岛:瑞雪纷纷伴鸥飞
  • 动物园里下雪啦!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