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批 一键租用“共享汽车”入驻烟台

2017-09-28 12:59:42|来源:水母网|编辑:阚金剑 |责编:赵滢溪

  原标题:首批“共享汽车”入驻烟台 一键租用交通“共享”

   水母网9月26日讯:继“共享单车”进入港城后,首批入驻港城的150辆“共享汽车”也成为市民出行的选项之一,一键租用,成为当下流行趋势。昨日,记者亲自体验共享汽车及单车,方便省钱的同时,也发现这一新事物背后所存在的亟需破解的难题。

  共享汽车

  一键搜到附近10辆汽车

  昨日上午,记者通过“巴歌出行”手机APP搜索并预定到位于老码头附近的一辆纯电动“共享汽车”。根据路程导航和鸣笛提示,记者很快找到该汽车,一辆两厢北汽新能源汽车出现在眼前,车辆外观很干净。通过手机解锁后,记者进入该车辆。车内除了脚垫上有些未清理的沙子外,其他内饰齐全整洁。随即记者发动该车,仪表盘显示该车续航里程94km,总里程529km。经过短暂的体验,该车车况整体良好。约4分钟后,记者将车辆归还至原处,并按照手机显示交付租赁费用4.8元。

  “共享汽车”并非只此一辆。打开“巴歌出行”手机APP,并输入租赁者所在地址,即可搜索到该区域附近的“共享汽车”。记者在输入“芝罘区北大街54号”后,页面即出现附近10辆“共享单车”,点击任意一辆,即可租赁。据悉,我市作为“巴歌出行”在山东省内首个推广共享汽车的城市,自今年8月初已在港城投放150辆,并在开发区、芝罘区、莱山区流动起来,9月底将增加到400辆。

  “目前使用率较高,每辆车平均每天接单量在4到5单,整体满意度较高。”巴歌出行烟台城市负责人窦明涛介绍,共享汽车的定位是短途用车,任意取还。在烟台有两种车型,一次充电续航约为150公里和200公里,市民在烟台开放范围内使用基本无忧。一旦使用中出现电量不足,需自己解决充电,可随时拨打客服电话询问就近充电桩位置。在费用上,作为首家入驻烟台的“共享汽车”,巴歌出行是通过移动互联网、车联网技术结合电动汽车,按分钟加里程计费,用车价格大约仅有出租车价格的60%,以北汽EV150车型为例,每公里仅需5毛钱,每分钟2毛钱,每单次需要交纳4元保险费用。“停车费也是由我们买单,我们会在手机app上将停车费返还给客户。”窦明涛介绍。

  共享单车

  市民偏爱“小黄车”

  在港城已是“老面孔”的ofo共享单车租用则同样方便。通过其租用平台,记者定位搜索到附近约20辆单车,并锁定距离最近的一辆单车。由于其颜色鲜亮,约步行1分钟后记者发现该单车,其外观较新。但当记者准备扫码使用时,发现该二维码有被明显破坏的痕迹,其车牌号也有明显刮擦。在经过多次扫码后,最终获取密码并开始计费使用。

  尽管有的车体会被破坏,但这并不影响市民对“小黄车”的偏爱,尤其在大学校园内。据悉,早在今年上半年,“小黄车”就已在港城投放约500辆,涉及芝罘和莱山两区。

  存在问题

  “共享”面临用停规范等难题

  “共享”交通作为新事物,从诞生到成熟不可能一帆风顺,成长路上暴露出的一些难题亟需破解。

  窦明涛就曾接到这样一起案例:由于前一位租赁用户所购买的海鲜未放入后备箱,而是直接放在车座上,导致车坐椅无法正常使用。“除了我们需要在使用规定上做足文章之外,很大程度要看使用者的素质,如何维护好共享汽车的正常使用。”窦明涛说,未来或将采用信用分制度,用户的不当行为将提高日后的用车成本。同样,随着骑行频率增加,“共享单车”中的“伤病号”也日渐增加,其故障率主要体现在车座的损坏、车闸闸线的脱落、二维码破坏等,这也多与市民的骑行习惯、个人素质有关。

  此外,另一种概念的城市拥堵,也成为“共享”交通必须面对的问题。在ofo共享单车的还车规则中明确规定,“用完车后需停放在不影响交通秩序的位置,尽量放在可方便供其他用户使用的地方”。而在实际使用中,乱停乱放的现象时有发生,影响了交通秩序和市容市貌。“共享的思路是好的,节省了成本,提高了效益,绿色出行,小资源得到大利用。但是从目前运行情况来看,尚不成熟。”鲁东大学商学院教师李辉表示,“不论是共享单车还是共享汽车,都有一个‘任意取还’的情况,这就导致市民的停放有了随意性,给本来就拥堵的交通‘雪上加霜’。”李辉还表示,由于受烟台地形的影响,自行车的使用率并不高,“非机动车道规划不够完善,这就给共享单车的高使用率带来安全隐患。”(记者 慕溯)

  • 济南趵突泉再现“云雾润蒸”奇观
  • 四年前通车的山东省首条“绿色公路示范高速”,现喜获“李春奖”!
  • 泰山雾凇与白雪相辉映
  • 济南九如山浪漫冰瀑布引游人
  • 山东荣成迎来大范围降雪天气
  • 山东青岛:瑞雪纷纷伴鸥飞
  • 动物园里下雪啦!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