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梦泉村:头顶8个国字荣誉的生态村

2017-05-17 17:20:03|来源:国际在线|编辑:阚金剑 |责编:张琳瑞

乡土画家李兴斌展示他创作的《梦泉风光》长卷。闫盛霆 摄

乡土画家李兴斌展示他创作的《梦泉风光》长卷。闫盛霆/摄

  国际在线山东频道消息(李鑫 通讯员 闫盛霆 郗文娇):“旅游开发越来越火,村民在家门口就能挣钱,钱袋子鼓了。”5月16日,看到人来人往的游客满面春风,淄博市淄川区梦泉风景区经理李兴贵高兴地说。昔日闭塞,藏在深山里的小穷村,如今变成了城里人人向往的旅游胜地。

  国家级传统村落、国家三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星级企业、国家地理标志——梦泉村,一个100多人口的小村庄头顶着8个“国字号”荣誉。这个处在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幸福嵧里的古村落靠发展乡村游、开办农家乐、卖农产品等方式,让农户吃上了“生态饭”。2016年,前来采摘、赏花、品农家菜、民俗游的游客近40万人次,实现年旅游总收入1000余万元。

  淄博池梨、杏树、苹果树、花椒树、柿子树、山楂树、软枣树、海棠果树、长红枣树、樱桃树等等,30多个品种让游客目不暇接。 “春天看花,秋天摘果”,游客既可品尝十几种果实,又可了解果树种植知识。2004年,这里只有杏树、海棠树共80亩果树,产量不到10万斤,现在已发展到200多亩经济林,年产干鲜果品60万斤,梨树就达到6000棵。

  梦泉村特产的淄博池梨在乾隆年间曾作为贡梨进贡,香酥甘甜。曾经,村民搬迁的搬迁、打工的打工,果树无人管理,池梨1块钱一斤都没人要。自从开始旅游开发,扩到了池梨的知名度,带动了村民种植热情。2010年淄博池梨成功注册了中国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村里成立淄博池梨专业合作社,有效开发淄博池梨品牌。“现在池梨8块钱一斤还供不应求,浙江杭州的客商都来订购。”梦泉村委副主任李玉仁说。

  卖山鸡蛋、炒杏仁、炒长红枣、晒制柿饼,采穿地龙、香菱子、连翘等中药材,地里的土疙瘩都变成了金疙瘩,“最多的时候一天能挣50块钱,都快赶上俺家老头子在景区工作一天了。”在景区摆摊的村民孟凡美说。还有的村民利用农闲时间采连翘等中药材,最多时能增收上万元。利用生态优势,开发山林资源,梦泉村让村民吃上了“生态饭”。

  “没有旅游开发,就没有我们的好日子。现在一年营业额至少15万元,画画、挣钱两不误。”大乾园饭店旅馆老板李兴斌在村里吃上了“旅游饭”。20多年前他离村外出闯荡,以画画为生。2007年,趁着村里搞旅游开发,他回村开饭店、建旅馆、建立梦泉书画院,在家门口继续自己的艺术梦。他把兄弟四人的老院落整理成旅馆,让游客在几百年前的老房子里体验式住宿,一次能容纳20多人。每到旺季,饭店一天能摆上十几桌。他的艺术还在继续,用画笔创作出24米长的《梦泉风光》,既有乡风民俗,又有齐长城、孙膑梦泉、劈山等自然人文景观,成为梦泉村的“清明上河图”。

  自开始发展旅游,梦泉村探索出了“公司+农户+基地”的梦泉模式。农户以土地入股公司,并在公司打工,收入由以前的单一林果收入变为补偿工资薪金、经商收入等多种收入形式。“村民每年收到地、树补贴10多万元,最多的一户一年能领到6000多块钱。”梦泉村书记李兴贵说。61位村民进入景区打工,八小时工作制,月工资在1600元左右,村民年人均收入由旅游开发前的1000元增加到现在的8000元。旅游带动了村内3家农家乐发展,也带动周边杨家村、双井村等600余户农户、2000余村民,其中农家乐32家,住宿餐饮21家。

  梦泉村氧气浓度高,环境好,140位村民中,60岁以上人口占到近一半,80岁以上的老人有近20人,是中国罕见的长寿村。像88岁的李作明老人爬树摘柿子、85岁的老人李兴恒上山挖野菜很常见。该村挖掘长寿文化,在山顶建造祝寿台、祈福台、金象山、大帽山等,推出了福寿文化节,前来祈福的游客络绎不绝。

  梦泉村还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孟姜女哭长城”传说诞生地,村中70岁以上的老人,大多都会吟唱《孟姜女哭长城》小调。世界文化遗产齐长城遗址在此保存完好。市级文化遗产“孙膑梦泉传说”又给村子增添不少神秘色彩。村民文化程度不高,自古以来却对古迹及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极高,即使从山上搬下一块石头,都会受到老人的严厉制止。这种传统保护了历史遗迹,让自然美有了“文化”附加值。

  看世界文化遗产齐长城,听孟姜女哭长城,寻孙膑梦泉地,品贡品池梨,梦泉村旅游档次不断升级。

  • 济南趵突泉再现“云雾润蒸”奇观
  • 四年前通车的山东省首条“绿色公路示范高速”,现喜获“李春奖”!
  • 泰山雾凇与白雪相辉映
  • 济南九如山浪漫冰瀑布引游人
  • 山东荣成迎来大范围降雪天气
  • 山东青岛:瑞雪纷纷伴鸥飞
  • 动物园里下雪啦!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