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首批国家“食安城”公示 山东五市入选占总数三分之一
齐鲁网4月16日讯: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日前发布《关于首批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综合评议结果的公示》,拟将全国15个城市列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其中包括山东济南市、青岛市、烟台市、潍坊市、威海市,占总数三分之一。
关于首批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综合评议结果的公示
为督促落实食品安全党政同责和“四个最严”,鼓励地方政府发挥首创精神,探索食品安全治理制度方法,示范带动全国食品安全治理水平提升,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于2014年部署开展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创建行动,选取河北省、山东省、湖北省、陕西省作为试点省份,探索开展创建工作。
创建工作开展以来,各地按照创建活动工作方案要求,积极开展工作,取得明显成效。根据《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评价管理办法》和《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标准》,相关省份食品安全委员会经省级层面初评,推荐河北省石家庄等15个城市作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近日,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委托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作为第三方机构,牵头组建由专家、媒体、行业协会、律师、消费者代表等各方参加的综合评议委员会,对上述城市创建工作有关情况进行了综合评议。
根据第三方综合评议结果,拟将下列城市列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
河北省石家庄市、张家口市、唐山市;
山东省济南市、青岛市、烟台市、潍坊市、威海市;
湖北省武汉市、襄阳市、宜昌市;
陕西省西安市、宝鸡市、杨凌示范区、韩城市。
现向社会公示,公示时间截至2017年4月28日。欢迎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通过信函、邮件、传真等方式提出意见,并说明具体内容和理由。
通讯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车公庄西路32号中咨大厦1606室,邮编100048;北京市西城区宣武门西大街26号院2号楼1605室,邮编100053
传真:010-68733239,010-88331695
电子邮件:hujimei@ciecc.com.cn,litao@cfda.gov.cn
相关阅读:食安山东 山东将打造成全国食品消费最安全地区之一
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关于“食安山东”品牌建设的实施意见,《意见》中指出,将大力实施品牌强省战略和食品安全战略,以“食安山东”建设为统领,以“安全、健康、口碑”为核心,聚焦重点产品、重点行业、重要业态和关键环节,通过持续培育、整体创建、巩固提升,实现品牌数量持续增加、品牌经济贡献率显著提高、公众消费信心明显增强,努力打造山东食品安全整体形象,将山东建设成为全国食品和食用农产品消费最安全、最放心的地区之一。
到2020年,创建省级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1000处
到2020年,创建省级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1000处,建设省级现代渔业示范园区100处,稳步推进无公害、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继续开展畜禽标准化示范场、现代畜牧业示范区、经济林标准化生产示范园创建。
创建“食安山东”生产加工示范企业850家、食品生产加工示范基地40个(包括生产企业聚集区和小作坊聚集区)、流通示范单位5000家、餐饮服务示范单位(街区)3000家。规模以上食品生产加工企业ISO22000或HACCP认证比例提高10%,其中乳制品、婴幼儿配方食品和特殊医学用途食品等高风险产品企业认证比例达到95%以上。
到2020年 学校食堂量化分级良好以上比例达到100%
要突出分行业分业态创建,实现连点成线。到2020年,婴幼儿配方乳粉、乳制品等重点食品行业创建覆盖率(示范单位数量/全行业单位数量,下同)分别达到100%、80%;肉制品、食用油、白酒等大宗食品行业创建覆盖率分别高于食品生产环节平均创建水平10%、20%、50%。大中型商场、连锁超市、大型批发市场等主体业态创建覆盖率达到60%以上,并推动其他业态参与创建,实现全覆盖;餐饮消费聚集街(区)、中央厨房和集体用餐配送单位等业态创建覆盖率均达到80%以上;学校食堂量化分级良好以上比例达到100%。
2020年,132个涉农县(市、区)全部创建成为省级以上农产品质量安全县
推进餐饮具集中消毒单位规范化建设。建设和升级改造一批农产品批发市场、冷链加工配送中心、农贸市场、社区菜市场和储备设施。
扎实开展“双安双创”,实现由线扩面。80%以上市、县(市、区)创建成为省级以上食品安全城市和食品安全先进县(市、区),132个涉农县(市、区)全部创建成为省级以上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先进市县各类示范单位创建数量明显高于其他地区。
全省所有设区的市餐厨废弃物处理工程建成并运行。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实现行政区域全覆盖、收集体系全覆盖和大型规模化养殖场全覆盖。(记者 费燕妮)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