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不能只盯着课堂,要盯着生产线、盯着产业链。”淄博职业技术大学党委书记刘伟的这句话,道出了这所高职院校扎根老工业基地的职教初心。淄博职业技术大学以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四链融合”为核心理念,紧密对接山东省“十强”、淄博市“四强”产业转型升级战略需求,创新构建“政府引导、企业主导、院校主体、社会参与”的四维协同产业学院运行机制,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和科技支撑。

创新治理机制,打造产教融合“新引擎”
“现代产业学院不是挂牌子,而是要建机制。”在这一理念指引下,学校与万华化学、齐鲁石化、鲁南制药集团等龙头企业共建19个混合所有制现代产业学院;联合行业企业建立“1+N”理事会制度,龙头企业负责人直接担任现代产业学院副院长,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全过程;健全校企人员互兼互聘机制,优化产业教授聘任与管理制度,确保组织教学、技能传承、协同攻关等工作落到实处;构建多模态评价体系,引入合作企业如万华化学的“360度考核”等先进评价方法,构建了由学校、企业、行业多方参与,覆盖教学过程、技能增值、就业质量的全方位评价体系。
学校与鲁南制药集团携手共建以“六进六化六融合”为鲜明特色的鲁南制药学院,形成“理事会管理主体•监事会监督主体”双管理、“教师•员工”双身份、“奖教金•奖学金”双激励、“组织机制•沟通机制”双保障格局,实践经验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与齐鲁化工园区、齐鲁石化公司牵头组建齐鲁化学工业区新材料产教联合体和齐鲁石化企业学院,重点对接山东“头号工程”——“鲁油鲁炼”齐鲁石化百亿项目和淄博聚烯烃特色产业集群;牵头组建跨区域全国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4个、承担山东省“十强”优势产业集群共同体5个领域的建设,参与中非欧等75个全国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实体化运作国家首批示范职教集团1个。

创新培养模式,筑牢人才培养“主阵地”
学校以产业学院为平台,围绕传统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布局精准发力,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零距离”对接。电子电气工程学院联合山东科汇电力、西安交大等组建全国新型电力系统产教共同体,动漫艺术系与本地影视基地共建鲁中影视动漫现代产业学院,医养健康现代产业学院与淄博市中心医院共建老年照护实训中心;全面推行“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模式,将岗位标准、课程内容、技能竞赛、职业资格证书标准有机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全过程;采用“校中厂”、“厂中校”的实训基地建设模式,打破传统学科体系,构建基于真实工作场景的模块化课程体系。针对不同产业需求,实施“定制化”培养,开设特色鲜明的订单班、学徒班。
截至目前,学校建成企业级实训中心42个,引入生产性设备总值超3亿元。学院现有企业兼职教师331人,“双师型”教师占比达86%。在与京东共建的现代产业学院内,学生直接参与“618”、“双十一”等大型电商项目的售前、售中、售后全流程实训,2024年在校生参与实现的服务销售额已突破800万元。理想汽车订单班的学生毕业前即被“预定一空”,起薪普遍高于6000元。2024年,9名优秀毕业生在万华化学年度大会上荣获“万华工匠”称号。
聚焦区域发展,锻造协同创新“强杠杆”
学校发挥产业学院的平台集聚效应,共建协同创新平台。与澳帆新材料、凯盛新材料等领军企业深度合作,共同投资建设中试基地、分析测试中心等研发平台,创新实训基地运营与成本分担机制。教师团队主动对接企业需求,解决技术难题,围绕区域高端化工产业智能化、绿色化升级需求,面向企业在职员工和社会人员开展紧缺人才培训、技能鉴定等服务。
鲁中新能源汽车现代产业学院与北汽新能源联合攻关的“电池管理系统优化”技术,成功将车辆续航里程提升15%,已应用于3款量产车型;智能制造学院研发的智能分拣设备,为当地企业降低生产成本达20%。教师孙传兵带领团队先后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三十多项,专利十余项,“陶瓷手模自动抛光机”应用在淄博隆嘉工贸有限公司,“手术刀磨制机器人”应用在山东新华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学校通过鲁中中小微企业技术研发与服务中心等平台,广泛收集企业技术需求,发布技术服务信息,完成技术服务项目202项,服务中小微企业145家,到账经费3000多万元,创造社会经济效益超11亿元。

拓展育人成果,树立职教改革“新样板”
近五年,学校累计培养技术技能人才4万余人,其中87.93%的毕业生选择留鲁留淄就业创业,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约80%的现代产业学院毕业生服务于“四强”产业,为淄博工业转型注入了“新鲜血液”。调研显示,淄博职业技术大学现代产业学院模式带动周边高中职院校开展同类合作,形成了具有区域特色的产教融合新生态。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淄博职业技术大学将继续以现代产业学院为关键支点,深化“四链融合”机制创新,积极构建与区域产业优势集群转型升级相适应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增强服务能级,努力建设成为特色鲜明、国内知名的高水平职业技术大学,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持续注入职教动能。(海报新闻记者 王学涛 通讯员 王斌)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