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0平方米的展陈面积,商联天下、中华鲁商、权衡天下的展陈布局,世界、中华、齐鲁等不同范围的展陈角度……在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商文化研学中心”不仅记录着商业智慧从古至今的脉络,将鲁商文化与现代职业教育理念深度融合,更是成为锻造大国工匠的育人课堂,形成了“软商硬做 冷链暖心”的办学特色,为山东省商贸流通行业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十余万人。
5月26日下午,2025全国重点新闻媒体山东职教发展调研行走进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深入调研采访这座以商科为特色的高职院校,感受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山商方案”。
解码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山商方案”
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始建于1936年的济南私立惠鲁工商职业学校。近年来,学校获评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A档)建设单位、国家优质校、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中的优秀院校,连续两年在软科中国高职院校排名中位居前十。
“学校坚持特色立校,牵头成立12个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4个市域产教联合体,与山东省商业集团、山东省文旅集团等111家大中型企业构建紧密型合作,校企共建2个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校内外405个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学校坚持人才强校,近3年累计引进人才223人,‘双师型’教师达449人,建成3个国家级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学校在近四届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评选中,获一等奖1项,二等奖13项。学校坚持文化润校,形成了以鲁商文化为魂的校园文化特色,构建了深耕‘重义·精商’人才培养的三全育人格局。学校重视国际交流与合作,学校治理体系、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等全方位对接国际标准,与法国等国家院校合作开发国际化人才培养资源50余门。学校在法国、澳大利亚、泰国等设立9个海外办学项目,与英国等国家的院校合作举办了金融服务与管理等5个合作办学项目。”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邓迎迎在致辞中介绍。
在办学特色介绍环节,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张宗国向媒体记者们分享了职业教育东西协作“鲁疆方案”范式的实践经验;国际交流部部长朱颖分享了学校以职业教育点亮“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实践探索;云计算技术与应用系主任王军,以《信息技术类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实践》为题,讲述了学校新申报双高专业群的实践探索。
30余位主流媒体记者全景呈现“职教强音”
在随后的调研采访环节,30余位主流媒体记者陆续走进商文化研学中心、文化创意系实训室、智慧冷链物流实训基地、科研大楼、智能机器人系实训室等深入体验、调研,与现场的老师及同学们进行面对面交流、采访。
调研首站抵达商文化研学中心,商文化研学中心负责老师介绍了商文化各个领域与商文明发展历程,不仅是商文化的殿堂,更承载着培育新时代工匠精神的使命。
在文化创意系实训室,记者们了解到,在数字经济与传统文化融合发展的背景下,学校文化创意系特别推出“工作室制”教学模式,充分发挥校内“权衡天下博物馆”3000 余件商文化藏品的资源优势,打造“数字视效”“数字孪生”“数字权衡”等六大主题工作室,让学生以真实项目为载体,全程参与文物数字化、IP 开发、虚拟展陈等全流程实践。培养出大批既掌握数字技术又深谙传统文化的复合型人才,在省级以上技能大赛中获奖 27 项。
在智慧冷链物流实训基地,媒体记者们参观了智慧校园驿站产教融合实训中心、冰雪赛道技术研发中心、冷链物流配送中心和无人机模拟仿真实训区,直观感受学校在智慧物流、制冷科技、冷链物流及低空经济等领域的创新实践成果。
在科研大楼,媒体记者们参观了与物流工程技术专业、大数据工程技术专业紧密相关,且由冷链物流与供应链系主导建设的一系列前沿实验室。近年来,学校尤其在冷链物流与供应链相关专业的建设上成果斐然,为行业输送了大量创新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在学校智能机器人实训中心,记者们被智能机器人设计与装调生产性实训基地的两条生产线所吸引。这两条生产线是与江苏润和股份有限公司和怀思科技集团共建的生产工坊,共同承接企业真实生产任务,将企业一线真实生产任务嵌入课堂,通过名师工作室的创新设计、控制板卡的制作和机器人组装与调试,学生在完成真实订单任务的过程中,遵守企业的生产规范、质量标准和工作流程,培养其良好的职业素养和团队合作精神,以“真实情境化”的实习实训项目支撑工匠型人才培养。
通过座谈交流、实地走访,媒体记者们对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在人才培养、产教融合、职教出海等方面的创新实践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深切感受到学校“立德树人 兴商润民”的办学使命,纷纷表示将用深度报道、融媒产品等方式全景呈现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的“职教强音”。
据了解,由山东省教育厅指导,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大众网·海报新闻主办的“职业教育看山东——2025全国重点新闻媒体山东职教调研行”于5月26日上午正式启动。30余位主流媒体记者将陆续深入四座城市、走进六所职业院校,讲述山东职教故事,传播山东职教“好声音”。(大众网记者 王学涛 隋宜笑)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