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日,济南市政府新闻办召开“泉城消费提升在行动”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七场,介绍开展体育消费行动的有关情况。记者在发布会上获悉,截至7月31日,济南市共开展市级以上重点体育赛事数量444场,参与人次达87.1万。
发布会上,济南市体育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张居忠介绍,今年以来,济南市体育局坚决落实济南市委、市政府提振消费部署,多措并举促进体育消费,优化环境、培育场景,成效显著。
示范创建稳步推进,产业能级提升。今年3月,济南入选国家促进体育消费和赛事经济试点城市,体育产业发展迎来新机遇。4月,济南高水平承办2025年全国体育产业工作会议,组织工作获国家体育总局和山东省体育局高度肯定。会议配套的数字体育嘉年华、智驱体育科创产品展、产业园区推介等活动,全面展示了济南体育高质量发展成果,有力提升了体育产业影响力,助推体育消费。
赛事经济蓬勃发展,拉动效应显著。截至7月31日,济南共开展市级以上重点体育赛事数量444场,参与人次达87.1万,赛事活动举办预计产生直接经济效益4.71亿元,其中赛事活动拉动消费3.32亿元,间接经济效益中产出效应10.16亿元,所得效应4.24亿元,税收效应3042.29万元,预计赛事活动对第三产业的拉动效应达7.08亿元。和平精英、穿越火线等电竞赛事直接经济效益达1.1亿元,带动吃住行游购娱消费超5200万元,GDP贡献1.6亿元。泉赋舞庄·第二届中国(济南)街舞大赛吸引超3000人参赛,省外选手占比40%,有效拉动端午假期消费。张子宇家乡首秀——中国女篮热身赛济南站备受瞩目,近8000名观众到场,72%为外地球迷,五档门票两天售罄,显著带动周边消费。“泉在济南 全城热练”全民健身运动会持续营造氛围,新年登高、冰雪嘉年华、大学生欢乐跑等活动精彩纷呈,精准赋能“泉”在济南城市IP和海右人才战略。历城“村超”联动贵州“村超”,首次代表山东出战全国赛,济阳马拉松、槐荫生态黄河半程马拉松、平阴女子半程马拉松、环平阴百公里骑游大会、南山13山不间断骑行等赛事,为区县经济发展注入动能。
体育消费提质扩容,融合创新深化。济南6月启动第三届济南潮流体育消费季,其中潮流体育运动会从5月持续至12月,预计超8000人参赛,辐射观众 10万人次,带动消费3000万元以上;举办赛事“三进”活动24场,体育活力渗透城市各维度;深化文体商旅融合,推荐中国体育旅游精品项目15个、中华体育文化优秀项目8个、山东户外精品线路5条,打造济南市“五一”精品体育旅游线路10条、济南市运动驿站20个;出台《促进体育消费的行动计划》《济南市促进冰雪经济发展若干措施(2025-2027年)》,开展金融助力体育消费行动;积极培育体育消费“夜经济”,培育“泉城夜跑”“泉城夜骑”等夜间全民健身活动品牌。
活动辐射范围扩大,场景日益丰富。济南着力构建全域、全龄赛事体系;开展NBA萨克拉门托国王队-加州首府青少年篮球文化交流活动;将飞盘、电竞、机器人格斗等20余项潮流体育项目嵌入商圈、景区、街区,邀请国家级选手及网红运动员参赛,提升影响力;策划2025济南冰雪嘉年华,助力建设“北方冰雪旅游目的地”;推出14个“好运山东”户外运动驿站旗舰站和10条户外旅游线路,打造融合文化、旅游、商业、娱乐的体育设施生态系统,形成体育消费闭环。
消费政策精准落地,惠民效应显现。推动济南市100余家体育企业纳入“预付宝”平台,加强体育类预付消费监管;落实体育惠民政策,联动商户推出体育健身、体育培训、体育用品、参赛报名等满减、折扣优惠活动;协调市场主体入驻“跟赛事去旅行”小程序,联动吃住游购娱消费,配合优惠礼包,变“一日参赛”为“多日驻留”。
张居忠介绍,下一步,济南市体育局将聚焦赛事引流、双季引领、突出重点、政策助力,高水平发展体育消费和赛事经济。
扎实推进试点城市建设。济南用好全国促进体育消费和赛事经济试点城市名片,加强与金融、银行等机构合作,合力谋划产业发展集聚区和重点项目建设;联合金融机构开展促消费合作,设立体育消费金融补贴,试点推广“票根经济”,凭赛事票享景区、酒店、商场、餐饮折扣。
重点办好重大赛事。济南办好国际马术场地障碍赛、济南冬季畅游泉水国际公开赛等国际赛事,2025济南(泉城)马拉松等国家级赛事,组织好济南市第一届运动会和第一届电子竞技运动会,持续办好济南潮流体育运动会、“泉在济南・全城热练”等群众性赛事活动。
促进体旅融合。济南用好“山泉湖河城”资源禀赋,大力发展冰雪、越野挑战、山地自行车、城市定向赛等户外运动;培育一批有影响力的体育旅游精品线路和体育研学线路;积极争创户外运动示范基地、体育旅游示范基地和精品项目;办好冰雪嘉年华,扩大冰雪场地面积,试点冰雪消费一卡通,以冰雪“冷资源”带动文体旅商发展的“热效应”。(济南日报·爱济南记者 丁梅浩 卢震)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