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深耕“吨半粮” 筑牢“压舱石”
2025-07-08 10:41:59来源: 德州日报编辑: 李炜责编: 李炜

  原标题:深耕“吨半粮” 筑牢“压舱石”——全市经济发展年中观察系列述评之五

德州:深耕“吨半粮” 筑牢“压舱石”

先进农机的全面应用为德州市“吨半粮”产能建设提供了助力。记者刘振兴摄

  德州市常年粮食种植面积1600万亩左右、产量150亿斤以上,占全国的1.1%、山东省的1/6,诞生了全国首个百万亩高产示范区。德州经验深刻启示:保障粮食安全,既要有“党政同责”的力度,也要有“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定力,还要有“产业富民”的思维。

  保障粮食安全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领域多、主体多、环节多。德州市粮食生产之所以连创佳绩,实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是根本前提。

  坚持党政同责,这让德州市上下形成重农抓粮的强大合力,一系列政策同向发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决策部署真正落到实处。从长远看,必须继续把粮食大面积单产提升作为“一把手”工程,纳入党政领导班子职责清单,提高领导干部思想认识,从讲政治的高度、以谋全局的眼光,牢牢守住耕地保护红线、粮食安全底线,把粮食安全放在心上、抓在手上、扛在肩上,抓出实实在在的成效。

  耕地是夯实粮食安全的根本。提高耕地质量相关技术在德州市农田集成应用、持续见效。例如,德州建成“田成方、林成网、渠相连、路相通、旱能浇、涝能排”的良田856万亩;推行“粉碎还田+深耕翻埋”,有效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推行玉米种肥同播侧深施肥、小麦追肥机械深施、水肥一体化,防止土壤板结。相关实践表明,坚持数量质量并重,建设管理并重;统筹协调产能提升,着眼绿色发展,才能在有限的耕地资源上挖掘无限潜力。

  全面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向科技要产能是必经之路。科技赋能,在粮食生产的方方面面体现得愈发明显:看机具,目前,德州市拥有100马力以上大型拖拉机1.46万台、小麦联合收割机2.6万台、玉米播种机5.8万台、高性能播种机652台,可满足耕种管收全环节需要;看管理,卫星遥感、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强化苗情、墒情、病虫害等监测,提升了精细化管理水平;看服务,新建集生产服务、仓储、烘干等功能于一体的为农服务中心70余处,年托管服务能力800余万亩次;看平台,各类科技小院29个,黄淮海“吨半粮”技术集成示范基地、小麦产业研究院等科研机构与地方生产实践结合越来越紧密。抢抓国家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机遇,德州市正实施新一轮绿色“吨半粮”工程,推动核心区稳产丰产模式向300万亩辐射区、600万亩带动区拓展。面向未来,德州既要强化现代装备支撑,也要推动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还要精准服务小农户,为粮食丰收保驾护航。

  粮食丰收了,如何让农民的腰包也鼓起来?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着力壮大县域富民产业。德州市紧扣“富民”核心,以建设食品名市为引领,以工业化思维锻造富民产业链,持续深入实施食品加工产业链突破工程,全力构建玉米、大豆深加工等富民全产业链。

  德州农产品品类多、产量足、质量优,但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市场化水平仍待提升。要摆脱靠资源禀赋“卖原料”“卖初级产品”的被动局面,必须树立工业化思维和项目管理理念,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业。今年以来,德州市新增规模以上食品加工企业33家,总数达337家;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45.17亿元,同比增长4.56%;实现利润9.31亿元,同比增长57.75%。这些项目有效链接“农头”与“工尾”,推动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加速崛起。同时,贯通产业链上下游,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

  今年,德州实施全产业链融合发展行动。下一步,德州要聚焦科技赋能精深加工、品牌化提升附加值两大关键,持续延链强链;同时深化利益联结机制,引导龙头企业、合作社与农户结成更紧密的共同体,确保富民产业红利直达“田间地头”。

  夏粮归仓,秋粮在望。站在新起点,持续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关键在于扛牢粮食安全政治责任不动摇,抢抓机遇、发挥优势,将提升粮食大面积单产摆在突出位置,深化“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实践,推动产业富民迈上新台阶,一步一个脚印,将农业“压舱石”夯得更实、筑得更牢。(德州日报记者 邓静 通讯员 袁另伟)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