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赋能烟台打造“5434”科学教育新生态
2025-07-16 10:16:47来源: 烟台日报编辑: 李炜责编: 李炜

  原标题:AI赋能教育 点燃创新火种 烟台打造“5434”科学教育新生态

AI赋能烟台打造“5434”科学教育新生态

  7月3日至4日,由中国教育装备行业协会主办的“2025数字化赋能教育教学创新发展交流活动暨筑基教师公益系列培训”在烟台举行。会上,烟台市作为“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代表,分享了在科学教育改革方面的创新实践,展示了通过课程革新、项目驱动和数字化赋能,打造独具地域特色的“山海沃土”科学教育品牌。

  全市域推进 打造“大科学教育”格局

  2024年2月,烟台市被教育部认定为“首批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成为全国125个实验区之一。以此为契机,烟台市委、市政府将科学教育实验区建设写入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烟台市教育局等12个部门出台《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烟台实验区建设工作实施方案》,明确9大方向、32项具体措施和40项重点任务。

  为确保政策落地,烟台市细化106条工作清单,建立动态督导机制,并投入专项资金支持科学教育发展:2024年投入100万元建设13所“超级工匠实验室”试点校和15所“互联网+项目式学习”试点校;2025年再追加300万元,重点支持100所科学教育特色学校。

  此外,烟台市还创新实施“一校一科学副校长”制度,从高校、科研院所和科技企业选聘专家担任中小学科学副校长,年底前将实现全覆盖,为学校科学教育提供专业支持。

  打破学科边界 构建三级课程体系

  课程是科学教育的核心。烟台市在严格落实国家课程方案的基础上,构建了“基础课程+特色项目+实践探究”三级课程体系,推动科学教育从知识传授向创新能力培养跃升。

  烟台市要求各校配齐科学教育装备,开足开好科学课程,并在九年总课时中适度提高科学类课程比重。同时,打破小初高学段壁垒,研制科学类学科核心素养标准,推动跨学科主题学习,确保每门课程至少10%的课时用于综合性实践。

  目前,烟台市已构建“人工智能、航空航天、海洋科技、生物技术、科学实验”五大类课程体系,开发1200余门校本课程。例如,莱山区实验小学开设《机器人编程》《航模设计及实践》等20余门课程,每学期参与学生超1000人次;开发区第一小学以“贝壳”为主题,建立校内科普馆,打造系列化海洋科学课程;芝罘区幸合里小学利用VR/AR技术,让学生“沉浸式”探索宇宙奥秘。

  烟台市将科学教育作为课后服务“标配”,广泛开展科普讲座、科技创作、创客教育等活动,并建立590节市级优质课后服务课程资源库。目前,烟台市95%的学校设有科技社团,每校至少有3个科学类兴趣小组,校园科技节等活动常态化开展。

  数字赋能 让科学教育更生动

  烟台市以数字化实验为突破口,实施“教育数字化转型行动”,推动科学教育走向智能化、个性化。

  高新区实验中学建成理化生数字探究实验室,通过数据分析生成可视化实验结果;招远市泉山学校利用虚拟实验平台,让学生随时随地重复实验,深化理解;芝罘区幸合里小学结合VR技术,打造“沉浸式”科学课堂。

  烟台市每年举办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无人机竞赛、人工智能设计大赛等10余项科技赛事。2025年烟台市中小学生信息素养提升实践暨人工智能创新设计大赛吸引2万余人报名,8300余支队伍参赛,最终106支队伍晋级省赛,斩获103个奖项,其中,3支队伍代表山东进军全国赛。

  协同育人 拓展科学教育边界

  烟台市积极构建“家校政社”协同的科学教育网络,整合社会资源,让学生在实践中成长。

  烟台组建37支科技志愿服务队,每年开展100场以上“科技进校园”活动,邀请科学家、工程师走进课堂,激发学生科学兴趣。

  目前,烟台市已与东方航天港、万华化学、荣昌制药等107家单位合作,建立社会实践基地,年接待学生超10万人次。典型案例包括:海阳市亚沙城中学与海阳市疾控中心共建“生物技术实验基地”,开放8类实验室;开发区组织学生参与“黄渤海赤潮防治”“海带养殖优化”等真实科研项目。

  烟台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烟台建立的“5434”科学教育工作机制,即通过实施课程体系构建行动、教学模式革新行动、实验教学攻坚行动、场景生态营造行动、师资卓越领航行动五大实施行动,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创新人才贯通培养、科教赛事赋能、科学教育评价四大驱动机制,夯实多元经费保障、激励评价驱动、全域科普网络三大支撑体系,实现教学质量跃升、科学素养筑基、拔尖人才储备、科技报国铸魂四大战略突破,打造大中小各学段纵向衔接、课内课外线上线下横向贯通、家校政社协调融合的“大科学教育”发展格局。

  会上,山东省教育厅总督学袁广全指出,近年来,山东教育系统持续深化数字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积极探索应用场景拓展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构建“AI+VR”教育大模型,将教育数字化作为支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战略。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副会长李志民、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数字教育研究所所长曹培杰等专家围绕“AI时代教育数字化转型发展”“AI赋能未来教育变革的行动路径”等主题,从理论前沿到实践探索,带来一系列富有洞见和启发性的专题报告。

  此次交流活动中,来自全国各地的600余名教育工作者实地考察了烟台黄渤海新区第四初级中学、开发区王懿荣小学等学校的科学教育实践,对烟台模式给予了高度评价。未来,烟台市将继续以实验区建设为抓手,推动科学教育高质量发展,为全国提供可借鉴的“烟台方案”。(YMG全媒体记者 李京兰 通讯员 杨仁广)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