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还未亮,在山东菏泽曹县苏集镇的芦笋种植基地,村民们就已投身劳作,他们挎着筐子,手持采摘工具,熟练地穿梭在笋田间。轻轻扒开泥土,一根根洁白如玉、鲜嫩挺拔的芦笋便被小心翼翼地采挖出来,装入篮中。不一会儿,一筐筐芦笋就被运往仓库,随后进行分拣、包装,马不停蹄地销往各大商超。
挖好的芦笋被装在筐中,等待分拣。曹县县委宣传部供图
眼下,又到了芦笋收获的季节,曹县的芦笋地里一片繁忙景象,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村民张大爷家种了3亩芦笋,他每天早上6点就开始采挖,到10点左右便拉到收购点交易。尽管当下还未到产量高峰期,他每天就能有800多元的现金收入。谈及芦笋种植,张大爷满脸笑意:“这芦笋可真是咱的‘致富宝贝’!”白集村的董闯同样对芦笋种植充满信心,他今年种了4亩芦笋,预计亩产超3000斤,按照当前的价格,每亩收入接近2万元,他还打算再扩种2亩。
曹县苏集镇建设的现代化芦笋育苗基地。曹县县委宣传部供图
为了让村民们卖笋更便捷,苏集镇政府主动作为,联系收购商将收购点直接设在田间地头。收购商董延刚告诉记者:“今年行情特别好,每市斤能卖到7块左右,每天最多能收8吨货,收了就直接送进工厂。”这种“田间收、地头卖”的模式,极大地减少了中间环节,让村民们实实在在地受益。
如今,曹县芦笋产业的影响力已辐射全国。曹县芦笋种植面积达10万亩,占全国的60%,年产优质芦笋12万吨,稳稳占据国内芦笋种植领域的多项“榜首”——种植面积最大、产品质量最优、加工能力最强、花色品种最多、科技含量最高、出口创汇最多,当之无愧地被命名为“中国芦笋之乡” 。
在当地食品企业车间生产线上,曹县芦笋被制成各种深加工产品,销往全国各地。曹县县委宣传部供图
如此成绩,离不开当地政府的积极推动。苏集镇依托镇内3万亩芦笋示范种植基地,大力引进深加工企业。目前,曹县拥有规模以上以芦笋加工为主的果蔬加工企业10余家,年芦笋加工能力达15万吨,其中投资规模亿元以上的大型芦笋加工厂就有3家,年加工量5万吨,整个产业带动了10万人就业。
曹县食品企业车间内,工人们正在加工芦笋。曹县县委宣传部供图
同时,芦笋工业园区建设也在稳步推进。该园区于2024年11月开工建设,总投资2亿元,占地425亩,建筑面积达14万平方米,目前已完成投资6500万元。此外,苏集镇还探索出“芦笋+金蝉”的特色产业发展新模式,带动周边5千余亩土地参与其中,为乡村经济发展开拓出全新路径。
“曹县地处鲁西南黄河中下游平原,非常适宜种植芦笋,近年来,曹县政府主动作为,积极打造乡村振兴示范片区,把扩大芦笋种植作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主要方式之一,并且进一步延长芦笋产业链长度,拓宽芦笋产品广度。”曹县农业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曹县盛庆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各种芦笋罐头产品。曹县县委宣传部供图
未来,曹县将继续深耕芦笋产业,朝着规模化、产业化、现代化、品牌化的方向大步迈进。不断拓展芦笋产业链条,开发更多高附加值的产品;加大科技投入,提升芦笋的品质和产量;强化品牌营销,让曹县芦笋走向更广阔的市场,让这小小的芦笋成为带动农民增收、壮大村集体经济、推动乡村振兴的大产业,让老百姓的日子如芦笋般节节高,钱袋子越来越鼓。(人民网记者 公雪)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