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号工程”牵引,山东省工业稳居全国第一梯队
2025-03-21 13:00:08来源: 大众日报编辑: 郭富莹责编: 李炜

  原标题:“头号工程”牵引,我省工业稳居全国第一梯队 今年新能源汽车产量力争突破100万辆

山东省今年新能源汽车产量力争突破100万辆

资料:付玉婷 制图:于海员

  3月20日,记者从山东省政府新闻办召开的发布会上获悉,近年来,山东创造性谋划实施工业经济“头号工程”,高标准推动先进制造业强省建设,工业大盘持续筑牢夯实,2024年全年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3%,高于全国2.5个百分点,规上工业企业营收接近12万亿元,稳居全国第一梯队。

  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到53.32%,规上工业增加值能耗强度下降7.4%,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平台数量、产业数字化水平、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指数均居全国前列……以工业经济“头号工程”为牵引,山东工业发展呈现出速效并进、量质齐升态势。“2025年,山东省委、省政府专门制订工业经济头号工程年度行动方案,强化具体措施,将突出在夯实工业经济稳定基础、塑强现代化工业体系、优化产业链群发展生态、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释放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融合效能、推动生产方式绿色低碳转型六个方面持续加力。”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副厅长安文建介绍。

  今年,山东将接续实施“千项千亿”计划,力争一季度新增产值1100亿元、全年新增6000亿元左右。传统产业重在提质焕新,加力推进设备更新和技改提级行动,持续优化钢铁、炼化等重大生产力布局,按时限完成焦化产能整合压减任务。优势产业重在锻长长板,重点开展“工业母机+”百行万企产需对接等行动,加速突破高技术船舶海工产品,巩固关键核心技术领先地位,支持商用车企业加速海外布局,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量质齐升,力争全年产量突破100万辆。新兴产业重在聚链成群,推进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示范。未来产业重在打造生态,大力促进人工智能、人形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遴选元宇宙创新名品和应用名景10个以上,培育建设一批未来产业加速园区。用好“总链长+链长+链主”工作机制,山东将推动10万家以上中小企业卡位入链,力争新培育专精特新企业1000家以上、国家单项冠军和“小巨人”企业300家左右。

  传统产业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底,是山东工业经济的重要支撑。数据显示,山东钢铁、石化等重点行业先进产能占比已超过40%,“两高”行业达到能效标杆水平的产能比例突破35%,超过“十四五”任务目标5个百分点。据介绍,山东将引导企业更新设备、优化工艺,力争到2027年,重点行业先进产能占比超过60%;加强绿色技术创新应用,强化重点领域能效水平改造提升,力争“十四五”期间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17%左右。在传统产业领域,山东省财政将安排技术改造资金6.25亿元,综合采取“技改专项贷”、设备更新补贴、技改股权投资等政策工具,对符合条件的企业给予最高2000万元贷款贴息、最高500万元设备更新补贴或财政股权投资支持,促进先进设备生产应用,推动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转型升级。

  先进制造业集群是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截至目前,山东已培育省级先进制造业集群20家、国家级集群6家;2024年,省级以上先进制造业集群实现营业收入4.1万亿元,占山东省规上工业比重达到35%,营收利润率高于山东省平均1.5个百分点,为工业经济稳进提质提供了有力支撑。“聚焦国家所需、塑强山东优势,围绕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竞赛领域和山东省‘6997’现代化工业体系,山东今年将新认定10家左右具有较强行业竞争力和区域代表性的省级集群,为争创国家级集群做足储备。”安文建介绍,山东省工信厅将联合省财政对2024年新创建的国家级和省级集群实施奖励,重点支持集群重点项目和促进组织建设,同时紧密对接国家级集群综合竞争力、促进组织活跃度等评价指标体系,指导各集群加快编制培育提升行动方案,统筹推动省级集群向国家级跃升、国家级集群向世界级集群迈进。

  山东数据资源规模大,行业知识语料沉淀多,自获批济南—青岛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以来,人工智能产业也已成为工业经济发展中的一抹亮色。数据显示,目前山东通过第三方机构测评的大模型产品达到176个,2024年山东省纳入重点监测的年收入超500万元的大模型企业达到124家,实现大模型业务收入31.2亿元,同比增长175.7%,带动人工智能相关产业总产值超过1700亿元,同比增长约25%。据介绍,今年山东将实施大模型产业“双百工程”培育行动,聚焦“一行业一模型”开展揭榜挂帅,加快培育“100+”特色大模型企业,打造“100+”优秀的行业级大模型、场景级大模型。(大众日报记者 付玉婷)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