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沿海千帆竞发 撒下“金秋第一网”
2024-09-02 09:50:20来源: 大众日报编辑: 郭富莹责编: 赵银平

  原标题:黄渤海伏季休渔期结束,渔船开启海上秋捕作业 千帆竞发!撒下“金秋第一网”

山东沿海千帆竞发!撒下“金秋第一网”

□通讯员王福东报道   9月1日,山东荣成市石岛中心渔港,渔民们驾驶渔船出海捕鱼。

  9月1日上午,沉寂了4个月的威海远遥渔港再度热闹起来。码头上车辆穿梭,运输车为即将出海的渔船送来冰、淡水和粮油米面等生活物资;驾驶私家车前来的大多是船东,他们要目睹自己的渔船拔锚起航。前来看开海盛况的市民、直播的自媒体人挤满了码头各处,民警出动了固定翼无人机,维护现场秩序。

  11时40分起,发动机渐次启动,一艘艘渔船解开缆绳,驶离泊位,缓缓向渔港出口挪动。出口处,有一道无形的电子围栏。12时整,出口处的渔船同时拉响汽笛,一艘艘渔船鱼贯而出。十几分钟后,渔港空空荡荡,再度恢复安静。

  “从远遥渔港出发的渔船有300多艘。”管辖渔港的孙家疃派出所副所长陈秀宝说,按照惯例,当天下午就会有44.1千瓦以下的小功率渔船返回,“大家都等着‘开海第一鲜’呢”。

  “虽然需要两天左右才能满舱,但今晚10点左右就得返港。”船东丛乘龙说,他的渔船是110千瓦的渔船,必须返港卸渔获的原因是“合同在身”,“要确保家家悦超市明天早上就有‘开海第一鲜’”。

  码头上,家家悦集团水产购物部的采购经理马佰龙跟多个船东再三确认返港时间。“我们跟大量渔船签订了长期合作协议,他们的船每次一靠港,我们就马上装车、发运。”马佰龙说,“为了确保海鲜新鲜,烟威两地的门店采取直达送货,只需两三个小时;济南、北京等地的门店是用冷链物流车配送,也只需12小时左右。”

  “近期的渔获主要是鲅鱼和刀鱼,黄花鱼、鱿鱼也比较多。”船东吕廷会介绍,因为休渔4个月,开海初期的鱼多且个头大,期待中的“鱼虾满舱”“满载而归”最容易实现,“三四天就能往返一趟。”此后,渔船作业时间会越来越长,“到11月份,就得十天半月才能往返一趟了。”

  9月和10月是渔民最看重的两个月。“这两个月好天气多,基本不耽误出海。如果这两个月能有二百五六十万元的毛利,这一年就算是挣钱了。”吕廷会说。

  “休渔期里,我们要开展普法宣讲、治安巡查等工作;开海前,要联合渔政部门登船检查,除了检查证件、核对人员信息,还要排查各类安全隐患……”陈秀宝说,远遥渔港已建设为“智慧渔港”,公安、渔政部门实现了对渔港内船只、船员、车辆的智慧化管理,“进出渔港的卡口,对车辆号牌、人脸进行自动识别;高清探头、烟感相机、红外热成像监控等监控设备,让我们通过一张大屏就对港区情况一目了然;在海上进出口处,设有电子围栏,它与船舶自动识别系统、北斗导航系统搭配,当船只进出港时,公安、海事和渔政等管理部门能自动获取渔船的‘身份’、航向、航行轨迹等信息……”

  威海远遥渔港有限公司负责整个渔港的运营。“44.1千瓦以下渔船必须于9月1日21时前择港避风。”公司安全应急科科长马梓文在微信群里发出通知,并附带上了气象部门刚发布的大风预警和近海天气预报,“为确保所有渔船返港避风,我们会通过监控管理平台确认船只实时位置,指导渔船避风避险。”

  “人船平安行万里,海不扬波鱼满舱,出发!”9月1日,在日照市山海天一级渔港,380余艘渔船在渔政执法船只的带领下鸣笛出海,开始了新渔季的捕捞作业。

  55岁的安百全“养”了一条中等大小的铁壳船,也在这一次出海的队伍之中。“从过了春节就盼着这一天!”安百全说,这次出海,他们计划出去两周,到距离码头七八十海里的海域开展捕捞作业。“按照往年,一趟能拉回来七八十吨渔获,希望‘第一船’能多些好货(即经济价值较高的鱼类)。”

  “家人们,今天开海了,用盆吃海鲜的时候到了!”当天,热热闹闹的山海天一级渔港码头上,还有不少带着设备前来直播的网络达人和摄影爱好者。

  他们不只为开海而来。今年开海,山海天旅游度假区举办了首届开海节和为期八天的海鲜美食周活动,活动主题为“畅享海鲜盛宴,尽览山海美景”,包含开海仪式、文艺演出、直播比拼、特色菜打卡免费品尝、小吃海鲜美食展销等丰富的内容。

  “随着暑期结束,旺季旅游已经告一段落了。但秋天鱼美蟹肥,真正吃海鲜的时候其实刚刚开始。举办开海节暨海鲜美食周活动,目的就是进一步丰富淡季旅游市场供给,吸引更多游客来日照、来山海天旅游度假区秋季游,让我们的旅游市场从旺季游向全季游延展。”日照市文化和旅游局二级调研员陈为冰说。

  在拥有64.47公里海岸线、海洋捕捞能力居山东省第2位的日照市岚山区,开海当天举办开海节活动已成“标配”。9月1日开海当天,在岚山区中心渔港码头,岚山号子、民俗舞蹈、锣鼓舞龙、渔民画等精彩的展演展示,也让市民游客深度感受到渔俗文化的魅力。(大众日报记者 陶相银 丁兆霞)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