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白茫茫的盐碱地到百鸟迁飞的世界自然遗产——黄河三角洲绘就生态画卷
2024-08-07 14:51:29来源: 新华社编辑: 郭富莹责编: 赵银平

  7月26日,“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二期)”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山东东营黄河口候鸟栖息地位列其中。曾经白茫茫的盐碱地、光板地,如今成了水草丰茂、生物多样性富集的大湿地。这得益于久久为功的修复保护措施,更遵从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之道。

  大河之洲迎来生态之变

  5月,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黄河口管理站副站长张树岩观测到,辖区内一巢黑脸琵鹭自然孵育出2只幼鸟。

  “黑脸琵鹭是世界濒危动物、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在国际上常被作为湿地环境质量的指示性物种。这是首次在黄河三角洲发现黑脸琵鹭繁殖,意味着其繁殖分布区向南扩展了几百公里。”张树岩说。

  无独有偶,一个月后,大汶流管理站又发现疣鼻天鹅繁殖成功。

  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黄河入海口东营,是国际候鸟迁飞保护的关键区域,每年迁徙经过数百万只鸟类,被誉为鸟类的“国际机场”。

从白茫茫的盐碱地到百鸟迁飞的世界自然遗产——黄河三角洲绘就生态画卷

    在位于山东省东营市的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候鸟展翅飞翔。新华社记者 徐速绘 摄

  “1988年我刚入站时,这里还是荒草丛生、漫天黄沙,除了蚊子就是蚂蚱。”黄河口管理站高级工程师张希涛说,由于土壤盐渍化等原因,辖区一度植被退化严重,生态环境脆弱。

  1990年,旨在保护黄河口新生湿地生态系统和珍稀濒危鸟类的保护区成立。彼时这里的鸟类数量为187种,今日已达373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有26种。

  将葱翠还给大地

  鱼逐水草游,鸟择良木栖。如今行走在保护区内,满目是一望无际的芦苇和荻花丛,野大豆、罗布麻、柽柳等植物夹杂其中,向阳生长。时不时有鸥鹭从水面划过,留下声声鸟鸣与阵阵涟漪。

  保护区管委会副主任刘静介绍,作为退海之地,黄河三角洲大部分地区土地盐碱化严重。只有黄河水丰沙足,才能一步步逼退海浪对土地的侵蚀。保护区实施生态补水工程,连通水系241公里,疏通潮沟76公里,引水能力由不足40立方米/秒提高到131立方米/秒。

  充裕的淡水使盐碱水不再向上渗透,植物生存环境持续改善。“过去几年,这里经历了渐进式的植被演变,光板地逐渐长出了盐地碱蓬,长出芦苇,再长出柽柳。有了植被,就有了生机和希望。”张希涛说。

  2019年冬,记者在保护区垦东12石碑旁,看到一米多高的互花米草密密麻麻,如同无边草原。如今,互花米草已经消失,红色的盐地碱蓬开始生长。

  近年来,保护区清理互花米草13.1万亩,退耕还湿、退养还滩7.25万亩,恢复盐地碱蓬、海草床等本土植物5.2万亩,修复湿地188平方公里。现在区内自然植被覆盖率达55.1%,成为我国沿海最大的新生湿地自然植被区。

从白茫茫的盐碱地到百鸟迁飞的世界自然遗产——黄河三角洲绘就生态画卷

在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白枕鹤正在水畔栖息。新华社发(杨斌 摄)

  “新住民”的幸福生活

  今年5月,一只朱鹮幼鸟经过22个小时的啄壳,怯生生地探出了头。这是保护区首只人工孵化的朱鹮幼鸟。这一刻,保护区高级工程师王安东和他的同事们已经等了太久。

  王安东介绍,朱鹮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东方宝石”“鸟中大熊猫”之称。1981年全球仅在陕西汉中发现7只朱鹮,目前全球数量突破万只。保护区的朱鹮从陕西和河北引进,开展野化放归科学研究。

  “朱鹮刚来时,我索性在笼舍边上的小屋住了2个月,每隔一两个小时就巡护一次,守护它们度过了最艰难的适应期。如今,朱鹮不仅在这里平安生活,还诞育了后代,我们心里比什么都高兴。”王安东说。

  随着生态环境不断向好,保护区迎来了许多“新住民”。保护区修建了鸟类栖息繁殖岛65个、鱼类栖息地10处、植物生态岛29个,让黄河口成了温馨舒适的家。

  黄河三角洲生态监测中心的大屏幕上,实时呈现着鸟儿们的一举一动。平台自动抓取并识别其种类和健康状态,计入鸟类数量实时监测统计,纳入本季度鸟类活动规律样本。

  生态监测中心副主任赵亚杰介绍,保护区建设起“天空地海”一体化监测网络,在关键区域实现24小时不间断实时监测,利用5G、智慧感知、边缘AI等技术全天候守护鸟儿们的幸福生活。

  如今,黄河口候鸟栖息地成为世界自然遗产,有了新的世界级“金字招牌”。“申遗不是目的,其意义更在于加强我们的保护能力和管控水平。”王安东说,“我们将继续用一流的保护理念、管理方式和标准做好保护工作,以更多实际成果接受国际社会的监督。”(新华社记者袁敏)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