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用云量’各项指标继续保持快速增长,主要指标与上年相比增长均超过50%,环比也在稳定增长。”日前,德州市首次发布了全市“用云量”情况通报。
“云”是数字经济的重要“基础设施”,“用云量”反映出数据在“云”上存储、输送、加工、应用等全过程中的投入量和消耗量,折射出数字经济的活跃情况。德州市将“上云”企业数、云服务虚拟处理器(vCPU)数、数据存储量、“上云”月服务费等内容纳入“用云量”指标,作为数字经济发展情况动态变化的重要参考依据。
企业“上云” 数实融合助转型
“这是我们的‘产供销存财一体化管控平台’,‘上云’后实现各业务部门之间的信息集成、数据共享,最终实现产供销存财一体化管理。”德州恒力电机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陈飞介绍。
在德州,越来越多的工厂生产车间变得“聪明”:山东迈宝赫健身器材有限公司应用工业互联网技术后,过去需要3个人配合才能完成的单次设备吊运,现在通过远程操控1个人便能操作两台设备;泰山体育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借助大数据、云计算,让生产线更加智能化、现代化,产能提升了40%;山东金麒麟集团有限公司开展智能改造,生产效率提高了80%,减少用工约60%。
德州市以推动数实深度融合为主线,扎实推进企业“上云用数赋智”,组建了300余名数字服务专业人才组成的“首席数字服务官(CDO)”队伍,入企精准服务;开展梯次培育,连续两年认定“星级上云”企业82家;出台了支持企业上云项目奖补资金政策,给予项目实际投资额的10%、最高10万元一次性补助。2022年,全市新增“上云”企业500余家,今年前三个月,“上云”企业数量月均保持20%以上的同比增长速度;建成了一批数字经济园区,培育了华鲁恒升等一批省级智能工厂和数字车间,涌现出了奥链和易罐云等一批本地特色专业型工业互联网平台。
“德州目前正在加速推动先进制造业强市建设,将紧紧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引导好、支持好、服务好工业企业的数字化转型,释放数据价值,激发数字活力,用好数字红利,使数字技术融入工业生产全过程,让德州的新型工业化进程‘乘云而上、加数前行’。”德州市副市长陈晓强表示。
政务“上云” 赋能智慧城市
近年来,德州市围绕城市运行管理的痛点、难点、堵点,通过改革创新深化拓展智慧应用场景。今年,德州市全力推进城市更新行动,一体建设数字政府、数字经济、数字社会,努力打造治理高效、服务优质、群众满意的“数智德州”。
不带营业执照、不带纸质材料,仅用20分钟就办完了建筑业企业资质证书变更。4月6日,德州一家装修企业体验到了“无证明城市”建设带来的便利。企业办事人员用手机出示电子营业执照后,窗口工作人员扫描二维码,审批系统便同步读取了企业的社会信用代码、法人等信息,很快完成变更手续。
德州市构建起市、县一体化大数据平台,联通全市部门1094个,接入市、县自建系统225个,汇聚政务数据32亿条,在全省率先汇聚2亿条水电气和公共交通等公共数据,全面支撑数字化改革。利用相关数据,建起跨层级、跨领域、跨部门的应用场景,“一网统管、一办到底”解决群众诉求正是数据深化共享应用成果的一项内容。德州市大力推进统云、并网、聚数,实现了政务外网市、县、乡、社区四级全覆盖,并延伸到900多个党群工作室。市、县两级共172家单位648个政务信息系统“上云”,政务外网覆盖率和政务系统“上云”率均达100%。
构筑“用云” 基础拉动数字经济
为构筑“用云”基础、推动云网融合,德州市今年规划新建改造5G基站3000座,11个部门单位印发了《德州市建筑物无线室内网络覆盖实施方案》,对进一步开放公共资源、规范市场行为、平台共建共享提出了明确要求,为提高“用云”覆盖范围提供支撑。今年初,德州市实施“千兆城市”提升年专项行动,是全国第一个设立专项资金对网络终端升级改造的地级市,第一季度累计为约6.4万个家庭和企业升级更换了宽带终端设备,大大提高了群众和企业的用网感受。
走进德州市鲁北大数据中心,施工人员正在紧锣密鼓赶进度。去年由工业和信息化部批准的全国一体化工业大数据山东省会经济圈区域分中心,就落地鲁北大数据中心。陵城区成立了大数据中心建设指挥部和数字经济工作专班,提供全方位服务。陵城区委书记张传军介绍,该项目是“十四五”时期山东省重点规划布局的3个省级区域中心之一,实现为京津冀、环渤海、省会经济圈等周边城市各行各业海量数据存储、应用、计算、交换等提供运营、支撑、服务,着力打造国家骨干网络一级节点。
2022年,德州市软件业收入突破百亿元,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了182%,综合考核成绩居全省第三位。德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局长孙洪昌表示,数字经济已然成为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德州市将以“用云量”作为数字经济发展的“晴雨表”,动态掌握发展趋势,科学制定指导措施,把好数字经济发展的“方向盘”。(大众日报通讯员 赵俊杰 苗世彬 记者 张海峰)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