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槐荫区建设 “齐鲁门户、医养之都”
2024-08-15 10:05:29来源: 大众日报编辑: 郭富莹责编: 赵滢溪

  原标题:槐荫区建设 “齐鲁门户、医养之都”

  8月13日,济南市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 推进高质量发展”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三场——槐荫区专场。近年来,济南市槐荫区立足“125510”发展思路,奋力打造“齐鲁门户、医养之都”,全力争当“强新优富美高”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会建设排头兵。

  发布会上,槐荫区委书记孙常建表示,槐荫区将抢抓黄河重大国家战略、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强省会战略等历史机遇,团结带领全区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增强信心,振奋精神,积极作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的槐荫新篇章。

  综合实力稳健跃升

  去年,槐荫区地区生产总值突破800亿元大关,取得济南市区县综合绩效考核“一等”的好成绩,获得山东省“高质量发展进步县”、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全国医养结合示范区等14项省级及以上荣誉。今年上半年,槐荫区经济承压奋进、稳中向好,18项主要经济指标中,有12项指标同比增长,10项指标增速高于全市平均水平,9项指标处于全市前5位,特别是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幅连续7个月居全市前6位、收入规模连续5个月居全市前5位,高质量发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成效。

  今年,槐荫区新谋划策划儿童医院东片区和济南汽车主题综合体“大福mall”等191个项目,总投资1097.48亿元,其中产业类项目占比69.6%。东堡、南堡和南沙等3个村仅用20天就完成征收签约671户,签约率达95%,为总投资180亿元的城中村改造项目顺利实施腾出宝贵空间。

  此外,依托区位优势,槐荫区统筹济南国际医学中心、济南槐荫经济开发区和济南西站枢纽经济商务区,启动联合产业规划,推动三大片区优势共享、产业互补、产城互动,打造现代化产业枢纽经济聚集区。依托资源禀赋,打造“342”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推动制造业等传统产业优化升级,重点扶持新材料和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发展活力澎湃涌动

  槐荫区创新活力持续涌动,一批新质生产力项目延链补链、集群发展,项目建设呈现出提质增效、提档升级的明显特征。

  今年上半年,槐荫区新开工重离子中心机房、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山东大学国家医学攻关产教融合创新平台等5个重点项目,片区已累计开工项目60个,总投资约796亿元,在黄河之畔、京沪之间,一座孕育着新动能、新活力的“医养之都”正拔节生长。

  济南西站枢纽经济商务区破题起势,运营“京沪系”楼宇8座、特色产业园区20余个,建成全省首家“齐鲁之窗·省市区一体化宜商服务中心”,“一线一域”政务服务合作覆盖京沪沿线及黄河流域城市60个。

  智能制造产业区提档升级,签约落地中国赛迪黄河中心等项目,搭建大数据服务平台,打造数字化示范园区,计划投资34.5亿元、达产后可实现年销售收入50亿元的济南先进材料智造港项目一期加快推进,济南槐荫经济开发区获评国家级绿色工业园区、获省级以上开发区考核“一等”。

  新动能加速汇聚,加强创新平台建设。槐荫区与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共建“大学科技园”、推动“科技创新中心”建成启用;全区国家、省、市级创新平台达到158家,人才总量达8.84万人。

  城市魅力不断升级

  近年来,槐荫区一直坚持城乡统筹、品质提升、功能拓展和环境优化并举,城区颜值不断提升,“齐鲁门户、医养之都”气质持续彰显,一座让本地人自豪、外地人向往的新槐荫跃然崛起。

  推动美丽槐荫更具魅力,将“城市美学”融入每个角落。槐荫区投资3.09亿元实施腊山河综合治理工程,建成集风景、人文、生态于一体的腊山河休闲风景带,让城市漫游成为新时尚,让市民在家门口就能体验“诗与远方”。今年,新建成张庄机场文化公园等5处高品质游园,打造“一院四馆”的七彩花田、经十路沿线、京沪会客厅等重要节点的小微景观,用沉甸甸的绿色账单换来群众满满的幸福感。

  推动生态文明与文化旅游深度融合。连续两年举办黄河生态半程马拉松比赛,赛事美誉度和影响力不断攀升。

  推动品质槐荫更具温度。今年以来,槐荫区启动城市更新项目13个,总投资约176亿元,为8万户25万名居民改善了居住环境。谋划建设中央文化区,“一院四馆”成为山东省会文艺顶流打卡地,年客流量近600万人次,方特、印象济南、海那城等景区热度长期位列济南市前十,上半年槐荫区接待游客2150.52万人次,营业收入5.83亿元。(大众日报记者 孙业文)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