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古人类的荒野求生遇上新时代考古工作者,在跋山遗址——
古今碰撞,文物“活”起来
当古人类的荒野求生,遇上新时代考古工作者,会碰撞出什么?
日前,记者采访了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馆员李罡,听他和同事们讲述了跋山遗址发掘保护的故事。
2020年8月的一天,一场台风过后,近半个月的连绵降雨,使位于沂水县的跋山水库水位剧增。李罡接到了一通电话:有群众在游玩时发现了被冲出来的动物化石。当时,这通电话并没有引起李罡太大的重视,等他实地考察之后,才庆幸自己没有来得太晚。
雨水冲刷后支离破碎的河岸,断面里夹杂着一层厚度约半米的黑色黏土,黏土里有几件明晃晃的石英,这引起了李罡的注意。他将采集的石英反复翻看,几乎每一件都有很明显的人工打制痕迹,此外还有大量的动物化石浸泡在河边的泥土里,这无疑是一处极为珍贵的旧石器时代旷野遗址。
2021年4月,经过各项评估测试后,李罡带队正式对跋山遗址进行抢救性发掘。截至2023年秋,跋山遗址主探方共计出土文化遗物26000余件,堆积超过8米,是目前山东境内发现的堆积最厚、出土标本最多的旧石器时代中期遗址。初步测定年代为距今10万至6万年。
“文物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必须加强保护和利用,各部门全力配合,简化手续办理,发掘及整理人员除了项目组成员和地方文物工作人员,还包括来自吉林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央民族大学等多所高校的学生,民间考古爱好者在遗址外围提供线索,村民为了考古挖掘让出了土地,各方的合力联动让我非常感动。”沂水县文旅局分管考古工作的副局长颜世全说。
挖掘后的遗址面临如何留存的问题。“跋山遗址堆积本身就低,夏秋暴雨过后地表水都极速汇集到遗址所在区域,目前最大的难题就是雨季时水位迅速抬高,遗址中的化石被反复泡在水中,干湿环境不定期变换,使化石不易保存。”李罡表示。为了把遗址保留下来,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沂水县文旅局共同出资1300余万元,修建了近200米的围堰,拓展下挖泄洪道150余米。同时,省考古院、沂水县政府共同出资120万元,修建了1300平方米的钢结构封闭性保护棚,还配套了考古工作平台,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文物保护和发掘条件。
“如此丰富的研究材料,如果都搬到实验室里,假以时日一定能写出很多大部头的文章,但我们不打算这么做。”李罡决定,暂时不再继续提取遗物,而是将它们就地保护和展示,保留遗址原态。
“就地保留遗址不仅能有效减少因搬动对化石造成的损伤,也能把石器和化石交叠的场景保留下来,这在全国是独一份的。只拿出某一件器物来研究只是单一的研究,若把化石周围的环境一同保留下来,能为地学考古研究、埋藏研究、环境气候研究等多学科提供更全面的信息,也能让更多对跋山遗址感兴趣的群众切身感受遗址全貌。”颜世全说。
面对厚重的历史文物,如何深化考古研究是亟须解决的课题。“我们在遗址东侧一公里的位置建设了独立院落,11月28日挂牌成立‘山东省考古研究院旧石器考古研究中心’,未来争取将全国的旧石器培训班放在这里。”颜世全说,“我们还将与多所高校及科研院所合作,进行动物考古、植物考古、地学考古、年代测定等多方面的深度研究,再挖掘、深化、提炼跋山遗址的价值。”
一边是数万年前古人类的荒野求生,一边是新时代考古工作者的创新实践,在跋山遗址,古与今的碰撞让文物“活”起来。
遗址外设置了考古发掘体验区和石器打制体验区,考古发掘体验区的小朋友在考古队员的带领下,一手拿手铲,一手拿毛刷,小心翼翼地在事先布好的土方里搜寻埋藏的石器。在石器打制体验区,来参观的群众精心挑选趁手的石锤,不断调整角度和力度,在石料上敲打。
颜世全说:“我们在考古研究中心建设一个五六百平方米的体验区,设置不同分区,向大众科普考古知识,宣传保护人类文化遗产,让更多人体验考古的乐趣。”
除了遗址现场的遗存,博物馆是最直观展示历史的场所。跋山遗址考古队联合沂水县博物馆,在世界博物馆日和世界文化遗产日先后举办“象”往跋山、人类家园——“公众考古”走进跋山遗址活动,每次征集20组8—13岁的青少年家庭,今年已累计接待200余人。
沂水县博物馆在2020年被评为国家二级博物馆,每年举办20余场宣传教育活动。
“今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我们选择了2013年在龙家圈泮池沟遗址出土的黑釉碗灯作为讲述者,这个灯的托盘中空,可注水,这样能给灯芯降温,是一款‘省油灯’。”沂水县博物馆党支部书记耿涛说,这样用文物讲故事的事例还有很多,博物馆也被挂牌了“山东省中小学研学实践教育活动·行走齐鲁资源单位”和“临沂市科普教育基地”,文化“两创”成果丰硕。
在沂水县博物馆大厅的观众留言簿上,密密麻麻地写满了观众的感受。其中,一条落款为“咱沂水人”的留言写道:“古人的智慧博大精深,看到沂水文物深感震撼,以后要常带孩子来。”(大众日报见习记者 贾涵宇 通讯员 田宝宗)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