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味浓 消费旺 信心足 ——临沂新春三景素描
2023-01-29 18:07:52来源: 大众日报编辑: 赵滢溪责编:

  春节假期是消费旺季,如何抢抓黄金期促消费、稳增长是一个重要课题。临沂市提前谋划,通过发放消费券、策划系列文旅活动等方式,打出促消费组合拳,极大地提振了市场信心。行走在临沂市的大街小巷,餐馆、景区、商场年味十足,热闹非凡。

  餐馆:中午翻了三次台

  1月24日晚,在临沂市罗庄区沂河路,“笨鸡小跑”炒鸡店内座无虚席。“我们有30多个包间和20多张散台,包间在放假前就被预订一空。从大年初二恢复营业,一直处于满客状态。今天中午,一张饭桌能翻台三次。”饭店运营经理王国梁说。

  这几天,在临沂市区的热门饭店里,一桌难求成为常态。王国梁介绍,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刺激消费的政策,为餐饮市场的火热又添了把火,饭店首次将营业时间延长至除夕,还推出了“年夜饭到家”等服务。“从目前势头来看,今年的营业额要比去年高出不少,我们有信心取得开门红。”

  持续激活消费市场,需要企业与政府协同发力。1月18日,临沂市启动了为期近一个月的“沂”起购·2023消费提振年购物消费券发放活动,临沂市财政安排专项资金1000万元,通过云闪付App平台,投放了50元面值消费券10万张,100元面值消费券5万张。同时,临沂市还在1月19日举行了“最年味 醉沂蒙”——2023“中国大集”暨“沂”起惠民消费季启动会,发放文化和旅游惠民消费券30万元。春节假期,临沂市累计发放文旅惠民消费券222万元,直接带动消费1040万元,带动社会消费2.3亿元。

  比销售额更加珍贵的是信心。政府推出的促消费组合拳,激发了市场新活力。临沂孺子牛餐饮管理服务中心总经理井广海在罗庄区经营着多家牛肉汤店。春节期间他脚步不歇,忙着筹划新店开业的事宜。“今年我们要在人口更稠密的市区核心位置再开一家新店,虽然新店租金比老店高出不少,但按照目前的形势,新店的生意肯定不错。”井广海说。

  景区:文旅活动办上千场

  1月25日一大早,费县沂蒙山银座天蒙旅游区门口搭起了舞台,天蒙山新春民俗祈福游园会上,歌舞表演正酣。但比民俗表演更加吸引游客的,是刚刚开放试运行的观光缆车项目。站在山脚向上望去,轻轨沿山脉一路向上延伸。乘坐观光缆车在山林之中穿梭,顺山疾驰,犹如林海行舟、云上撑篙,沂蒙山区的壮阔景色尽收眼底。

  天蒙山观光缆车项目作为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项目,项目全套机电设备从瑞士引进,在同类项目中属山东首条、亚洲最长。旅游区还配套策划了一系列文化体验活动,实行限时免门票等措施,再加上家门口就能享受到阿尔卑斯山同款旅游项目的体验,吸引了众多游客。

  惠民政策与文化活动是刺激消费的催化剂。临沂市启动了“临沂年味”新春文旅活动,分为乐享沂蒙、舞动沂蒙、戏聚沂蒙等7大板块。依托各级公共文化场馆、剧场剧院和旅游景区,发挥各类文艺院团、庄户剧团的作用,组织举办庙会灯会、文艺演出、非遗体验等活动,活动总数将超过1000场,一直持续到正月底。

  “加大优质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丰富节日期间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不仅能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还可以激发文旅消费潜力。我们不仅积极推动景区减免门票,还在春节前将122项县级以上主要文旅活动向社会公布,给广大群众的春节假期增添浓浓年味。”临沂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长高思圣说,春节假期临沂市105家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电影院和125家A级旅游景区对外开放,举办庙会灯会、文艺演出、文博展览等“临沂年味”主题文化活动1350余场次,参与群众达到570余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9.6亿元。

  市场:这个春节不打烊

  “春节期间,商场的日均客流量达到8万人次,各商家持续开门营业,春节不打烊成了常态。未来几天我们还会推出更多的优惠活动,助推营业额再创新高。”临沂泰盛广场营运总监胡凡君说。除了传统消费模式持续升温,网上订餐、定制出游、山东手造等备受年轻消费群体青睐的消费新业态也迎来了旺季。

  1月23日,大年初二,正是走亲访友高峰期,在临沂嘉兴水果市场,商户赵艳艳一大早就开门营业了。“水果批发市场往年要到初六初七才开门。但今年行情好,我一直干到除夕,大年初二就赶来给客户供货。”赵艳艳介绍,去年她和十几名村民成立了兰陵县红果源种植专业合作社,在老家承包百余亩土地种草莓,他们种出的“红颜”草莓售价达到每斤20元左右,大家干劲特别足。

  临沂被称为“中国市场名城”和“中国物流之都”,进入腊月,年货经济成了各大批发市场的主旋律。在临沂商城华丰批发市场,大红灯笼旋转闪烁,电子鞭炮噼啪作响,兔子玩偶站在福字旁双手作揖,商品出卖后,迅速补上新品。“转灯、植绒灯笼、中国结、桃木结等产品卖得特别火,客户尤其喜欢带小兔子挂饰的宫灯。今年生意好,我们一直没打烊。”陆陆喜庆批发店的负责人殷志敬说。(大众日报记者 杜辉升 纪伟)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