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照因地制宜推动新兴产业聚链成群、稳步壮大——实现从跟跑变领跑的创新跨越
来源:大众日报  |  2025-09-17 10:49:01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07_07_0864

记者 吴宝书 丁兆霞 报道 山东迈尔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利用3D打印技术建模。

  在日照,越来越多的企业以“核心技术自主化”“产教生态协同化”“数实融合深度化”等为创新突破口,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优化创新生态,推动新兴产业聚链成群、稳步壮大,实现了从跟跑到领跑的“创新跨越”。

  在医疗器械领域,“国产替代”与“技术突围”成为日照企业的鲜明标签。山东沪鸽口腔医疗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沪鸽”)深耕行业近20年,用自主研发打破了进口品牌对高端口腔生物材料的几十年垄断——其树脂水门汀、复合树脂等关键生物材料产品性能比肩国际标准,合成树脂牙、弹性体印模材料国内市场占有率稳居第一,产品远销全球60余个国家和地区。

  “我们在日照、苏州、上海布局三大研发中心,建起山东省唯一的省级口腔材料重点实验室等研发平台,建立了覆盖口腔临床、技工、数字化的研发体系。这不仅加速了产品迭代,更带动了国内口腔产业链从单一产品向系统化解决方案的升级,提升了行业整体技术门槛。”沪鸽口腔董事、副总经理张永静,道出了企业从“跟跑”到“领跑”的底气。

  同样在医疗器械赛道突围的,还有山东贝诺斯医疗器械有限公司。这家专注于中、高端微创医疗器械产品研发、生产、销售和服务于一体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坚持“创新来源于临床,应用于临床”,联合国内部分专家及上海九院、北京协和等10余家机构深化产学研合作,已开发外科手术引流导管套装等50余个高值医疗器械产品,取得4个III类、26个II类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证。其中,自主研发生产的主导产品外科手术引流导管套装国内市场占有率排在首位;可调负压持续引流系统、微创筋膜缝合(闭合)器填补了国内该技术领域的空白。

  “我们投入超千万元打造8000平方米十万级净化车间及1500平方米检验室,构建从原材料到出厂的全链条管理体系。”总经理陈秋佚介绍,目前企业产品已覆盖全国近1000家三甲医院及2000余家二级医院,并成功抢占中东、欧美等国际市场,形成“国内深耕+国际拓展”的双循环格局。

  如果说医疗器械产业的突破是日照“硬科技”实力的彰显,那么数字经济领域的探索则是城市“软生态”构建的关键。中开数字科技(山东)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开数字”)以“城市+大学”为核心,走出了一条“产教融合破解人才瓶颈”的特色路径。

  作为京东、淘宝、抖音、百度等知名互联网企业签约合作伙伴,中开数字构建起“数据采集—清洗—标注—模型训练”全链条服务能力,更在数据标注业务开展过程中创新推出产教融合“六共模式”——共建产业学院、共办订单班、共建实训基地、共管园区运营、共享产业资源、共研专业课程,通过整合日照10所高校10万师生资源,将数据标注等企业的技术标准拆解为教学模块,融入院校教学体系,打造“校内微工厂+校外产业园区”双基地模式,让学生上午在课堂学习理论,下午即可参与大模型数据标注、机器人动作采集等真实项目,实现“课堂教学—职场实训—项目实战”的闭环培养。

  “我们采用‘企业技术骨干+院校教师’的双导师制,开设订单班推行‘工学交替’模式,让学生在具身智能数据采集、标注项目中积累大量实战经验,还建立‘政策快速转化机制’,实现企业用工需求72小时响应、高校课程季度更新,确保教学内容与产业技术同步升级。”中开数字总经理周红霞表示,这种模式不仅使学员标注技能全面达标、项目交付质量稳定可靠、培养出了大量企业急需的“零磨合型人才”,还推动日照数字服务外包基地从“项目等人”的人才断层困境,逐步形成稳定的就业格局与充足的人才储备,形成“人才培养—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的良性循环,为区域数字经济发展注入持续动能。目前基地已形成3000人就业、5000人储备的人才规模,吸引20余家企业(项目)进驻,构建千人工位集群。

  在工业互联网领域,山东聚塑互联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聚塑云”)则以“数实融合”重构传统产业生态,给出了“平台赋能实体”的日照答案。作为国内领先的塑化产业数字化服务平台,聚塑云不仅实现服务全国塑化行业2.5万余家企业、2024年85亿元平台交易额的规模,更突破“纯平台中介”的局限,探索出“平台+工厂+园区”多维融合模式:平台层服务2.5万家企业形成塑化产业数据库,工厂层浙塑新材料实现“服务—研发—生产”垂直整合,园区层运营智慧产业园引入国内高端注塑企业群体构建集群数字生态,从“中介”升级为“生态构建者”。

  目前,在平台大数据的精准指导下,聚塑云已在日照空港经济开发区建成50条高端改性塑料生产线,重点攻关医疗、家电和汽车轻量化改性塑料等“卡脖子”领域。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新材料工厂已经成为规上企业,并已经申请市级实验室。在日照空港经济开发区建设的精密注塑产业基地,也将于今年四季度具备进驻条件。

  “我们深刻认识到,产业互联网的终极价值不仅是优化流通,更在于通过数据穿透产业链,推动生产端的创新变革。为此,我们走出了‘数据沉淀—研发转化—实体落地’的三步骤路径。”公司董事长助理、CSO王鹏宇说,聚塑云的实践证明,产业互联网的终极目标不是“颠覆”,而是“重构”,即用数字技术让传统产业焕发新生。(大众日报记者 吴宝书 丁兆霞)

编辑:李炜
最新推荐
新闻
文娱
体育
环创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