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在线山东频道消息(记者 郭富莹):博物馆是历史与现实对话的桥梁,是文明之窗,暑假期间,暑气蒸腾,博物馆成为游客避暑纳凉的清凉港湾。在“畅游齐鲁 乐GO山东‘镜头里的山东之夏’”活动中,记者走进山东博物馆、淄博陶瓷琉璃博物馆、青州博物馆,用镜头捕捉着这份独特的“热”。在博物馆,镜头所及,既有摩肩接踵的参观人潮,更有文物展柜前驻足凝视的专注目光,这里的“热”,是文明共鸣的温度,是文化传承的“热”度。
山东博物馆镇馆之宝之一“亚醜钺” 摄影 郭富莹
山东博物馆内,这份“热”度有着清晰的数字注脚。山东博物馆馆长刘延常介绍,今年暑期以来,山东博物馆日均接待量大幅增长,40天共接纳观众66.67万人次,平均每天16667人次。展厅前,游客或驻足凝视,或轻声讨论,在一件件文物前感受着历史的厚重。
而这份“热”度的背后,是科技与历史的深度融合在持续“加热”。 山东博物馆的“汉画像石数字展”等六大线上展览,利用三维交互技术突破时空限制,让文物在虚拟世界中“活”起来,游客们通过屏幕,就能更直观地观赏到文物上那些历经岁月冲刷的痕迹,仿佛穿越时空与古人进行了一场近距离的交流。
此外,山东博物馆构建了以重大文化战略、自然历史、东夷文化等为核心的十大主题展览体系。2025年国际博物馆日期间,“济南泉·城历史文化特展”等展览通过杂技表演、诗朗诵等跨界形式,让静态文物与动态文化表达交融共生,为观众带来了全新的观展体验,也让这份文化 “热” 度持续升温。
展厅前游客驻足欣赏文物 摄影 郭富莹
“热”的不仅是现场,更有跨越时空的文化共鸣。为了迎接暑期,淄博陶瓷琉璃博物馆对服务产品进行提档升级,策划推出了“海洋生物标本展”“三星堆 VR 探索展”“软陶非遗艺术展” 等一系列特色展览。特别量身定制的“女娲补天”专属 VR,让青少年们仿佛置身于神话场景之中,充分满足了青少年群体多样化、差异化的需求。今年暑期客流强度明显大于去年,7月份接待观众35.2万人次,8月份预计接待50万人次,数字的攀升印证着这里文化“热”度的高涨。
游客在淄博陶瓷琉璃博物馆体验非遗项目 摄影 郭富莹
儿童在淄博陶瓷琉璃博物馆参观 摄影 郭富莹
当暑期的高温席卷山东,青州博物馆的龙兴寺造像展厅内,北魏佛菩萨唇角的"青州微笑"正抚慰着游客燥热的心灵,在镜头下显得格外动人,吸引着众多游客驻足。这座中国首个县级国家一级博物馆,以6万件文物构建起"面山负海"的文明史诗,更以"文化纳凉"的新范式,成为今夏山东文旅的打卡地之一,游客们的这份热情,正是人们对东方美学向往的生动体现。
记者在青州博物馆驻足拍摄 摄影 郭富莹
青州博物馆还将“美”转化为可触摸的体验,让文化“热”度直抵人心。在《古法香牌》课程中,孩子们跟随非遗传承人李娜配伍沉香、檀香,用传统纹样压模制作驱暑香牌。在《聂家庄泥老虎》课程则让民间泥塑的鲜艳色彩与夸张造型在掌心复活。更有“少年博物说”文化周活动,通过XR数字技术带青少年穿越李清照寓居青州的诗词时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