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4日,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在京召开。泰安市荣获5项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其中,牵头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参与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泰安市15项科技成果获山东省科学技术奖,其中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2项,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项,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2项,获奖数量创近年来新高。
山东农业大学、山东农大肥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团队主持完成的“绿色生物基材料包膜控释肥创制与应用”成果荣获2023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控释肥具有显著提高肥料养分利用率的特点,团队围绕国家乡村振兴重大战略需求,紧盯制约我国绿色缓控释肥料创制的关键性技术难题,聚焦新型肥料创制与工程化技术研究,以控释肥料产业的“绿色化、清洁化、高效化以及安全化”为导向,历经 10 余年联合攻关,成功创制生物基材料包膜控释肥,有力地推动了新型肥料行业的技术进步,为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和粮食安全提供有效技术支撑。
山东农业大学主持完成的“花生抗旱高产优质新品种培育与应用”成果荣获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花生是我国重要的油料与经济作物,主要种植在丘陵山地和平原沙质瘠薄地,常因干旱胁迫造成严重减产,生产上亟需抗旱高产品种。该成果针对花生抗旱与高产协同改良的技术难题,历经20余年潜心研究,育成山花9号等6个抗旱高产新品种,其中山花9号和山花7号入选国家骨干型品种、农业农村部主导品种,满足了不同生产条件和不同用途的需求,审定后快速大面积推广应用,为提升我国油料产能和保障粮油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
山东路德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主持完成的《面向极端复杂服役环境的高品质柔性加筋材料创新与工程应用》获山东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该项目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支持下,构建了面向极端复杂服役环境的土工合成材料创新技术体系,解决了智能制造共性关键工艺技术难题,突破了关键装备国产化基础瓶颈,建成了世界首条大幅宽高性能HDPE土工格栅生产线,打破了国外技术封锁与市场垄断。该项目获授权国家专利137件(发明专利35件),主持或参与制定标准28件,整体研究技术水平国际先进,高端土工格栅智能制造达国际领先水平。通过该项目的工程应用,近三年实现销售收入47.1亿元,利税6.6亿元。
山东农业大学主持完成的《抗小麦赤霉病外源基因 Fhb7 的发现和作用机制研究》获山东省自然科学一等奖,从小麦野生近缘植物长穗偃麦草入手,历经20余年研究,成功克隆得到抗赤霉病基因Fhb7并对其遗传和分子机理进行了解析,项目成果以封面形式发表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科学》(Science)上,先后荣获两院院士评选的2020年度“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等多个荣誉,选育出携带该基因的“山农48”“山农69”等小麦新品种并大面积推广种植。为提升我国在该领域的学术影响力,促进我国抗赤霉病育种进程发挥了重要作用。
山东农业大学主持完成的《替代进口番茄新品种选育及生态高效栽培技术创新与应用》获山东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在建立番茄种质鉴定评价基础上,优选创制种质材料,育成‘宝禄1号’‘中宝’‘粉仙女’等不同类型番茄新品种3个,均具有耐冷、耐贮、抗病、高产、优质等优点,可替代国(境)外同类型进口品种;利用发明的“双根双穗”嫁接法,探明了番茄嫁接苗调控耐冷性的机理;研究证实外源硅有利于促进番茄根系中柱发育及木质素积累,增强植株抗逆性,硅沉积于细胞壁,可增强果实耐贮性;创新基于砧穗协同选配和增施硅肥相结合的番茄耐冷、耐贮栽培技术,并在生产中进行了大面积应用推广,创造了显著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
近年来,泰安市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持续推进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和资金链有机融合,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得到全面提升。实施“百名专家泰安行 百家企业进院所”行动,积极探索“政产学研”合作新模式;实施科技创新“双十工程”,每年立项10项左右重大技术攻关项目和10项左右重大成果转化项目;全市研发经费投入增长率15.72%,占GDP比重达到2.63%,超过山东省平均水平,增长率和占比增幅均居山东省第2位;全市已拥有全国重点实验室1家、省技术创新中心2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14家、市级重点实验室112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928家,连续6年保持30%左右的增速;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1313家,呈现出快速、有力的发展态势;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到65.28%,超过山东省平均水平13.93个百分点,居山东省第3位。
泰安市坚持突出科技奖励的导向作用,科研人员的创新创造热情得到有效激发,在重点产业、优势领域,形成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创新成果,2010年来,获国家科学技术奖42项、省科学技术奖254项,其中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2项,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55项,获奖数量持续位居山东省前列。(大众日报·大众新闻客户端记者 曹儒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