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以碳材料研究院驱动科技成果转化和联合技术攻关,济宁把科技成果加速应用到产业链上——从煤炭向碳基材料领域变轨
小到手机、家电零件,大到轮船、飞机配件,新材料的身影可谓无处不在,而处于“金字塔”基上的碳基材料,则是品种多、应用广、附加值高、绿色环保的“典型一族”。日前,位于济宁高新区的碳材料中试基地正式完成交付,包括年产值16亿元的碳纤维热塑性复合材料生产制造项目、年产值11亿元的柔性光伏支架产业化项目等在内的4个大项目抢先进驻,为济宁新材料产业的发展翻开了全新的一页。
碳基材料企业“链条式”进驻济宁碳材料中试基地,是为哪般?其实,只要往这些项目共同的招引方捋一捋,很快便能找到答案——是去年刚刚落户济宁的山东省先进碳材料工程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碳材料研究院”),从科技引领层面吸引来了这些产业链企业。
济宁是煤炭资源大市,曾经因煤炭而兴,却也因煤而陷入产业转型的危局。时过境迁,决定向新质生产力要发展的济宁并没有轻易放弃这些“老朋友”,而选择依托丰富的煤炭、石墨资源及相关产业基础,尝试向碳基材料这一新材料领域变轨。
可要从挖煤烧炭、污染环境的“烧炭翁”华丽变身为节能环保、绿色低碳的“消碳翁”,新材料产业之路并不容易涉足。对此,济宁市科技局将目光锁定在了高端科研平台的招引上,力邀山东大学材料学院高分子材料研究所所长朱波教授带队到济宁共建碳材料研究院,并以配厂房、配实验室、配政策等释放出十足的诚意,最终促成了双方的合作。
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关键在于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和产业体系现代化。因此,碳材料研究院的建设并不只是在济宁落地一个实验室,取而代之的,采用了“1+1+N+(N+)”的战略布局和“补链、强链、延链、造链”的“四链推进”攻坚模式,即在校地共建研究院的基础上,打造一支产业型高层次人才团队、成立一只碳材料产业基金、建设一个碳材料中试基地、搭建一个研发测试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以科技创新实打实撬动产业发展。
从去年4月正式揭牌,到碳材料中试基地交付使用并完成首轮招商和部分项目的设备进场,再到一批联合技术攻关紧锣密鼓地推进……碳材料研究院释放产业链势能的效率,大大出乎了人们的预料。
日前,碳材料研究院与蒂德精密机床合作的碳纤维降低矿物材料机床部件变形技术进入了关键的攻坚阶段,该技术基于碳纤维增强技术,可有效解决现有机床立柱刚性不足问题,大幅提升设备的综合性能和使用寿命,经济效益十分显著……像这样的靶向技术攻关,碳材料研究院已经接下了十几单。
“为直接对接产业链需求、保障研究院活性,研究院注册山东省惠鲁碳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作为运营主体,采用了纯市场化的运作模式。再加上济宁国投、中国能建浙江火电公司等共同出资设立的10亿元碳材料产业基金,技术转化不仅有了真金白银的支持,更可直接用于优质产业链项目投资。”济宁市科技局科技合作科负责人苏鹏表示,在以高端科技平台为抓手、持续把科技成果加速应用到区域主导产业链的探索中,碳基材料撬动下的煤城蜕变只不过是一个缩影。
截至目前,济宁已拥有国家级创新平台81家,省级创新平台701家,依托平台,济宁企业与上海交通大学、中科院过程所等高校院所共建创新载体突破100家,累计引进专家600余人、取得成果700余项,为济宁的新质生产力发展打下了扎实的产业链根基。(大众日报 记者 孟一 高峰 通讯员 张梦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