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济南9月21日电 题:生态美、产业兴、百姓乐——山东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观察
九曲黄河万里奔腾,在齐鲁大地蜿蜒千里,涌入大海。作为黄河流域唯一的河海交汇区,山东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潜力巨大、活力十足。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实施3年来,山东努力走在前,坚持重在保护、要在治理,着力打造黄河下游绿色生态廊道,全力推动新旧动能转换,正逐步绘就一幅人水和谐、保护发展同频共振的幸福河画卷。
生态美:绿满黄河岸
走进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水丰草美,天空澄澈,连片的盐地碱蓬火红如迎宾“红毯”,优雅的东方白鹳“白衣黑裙”点缀其中。
9月18日,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盐地碱蓬火红如“毯”,鸟儿自由飞翔。新华社记者范长国 摄
“保护区内600多种植物构成了我国沿海最大的新生湿地自然植被区,每年有数百万只鸟儿在此迁徙、越冬、繁殖。”黄河三角洲生态监测中心主任刘静说,保护区鸟类由建区时的187种增加到现在的371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鸟类25种。
保护区科研中心主任周立城说,近年来,他们不断修复湿地,完成实施退耕还湿、退养还滩7.25万亩,修复盐地碱蓬、海草床4.7万亩,满足了更多鸟儿栖息、觅食的需求。
循河而上,秋日的东平湖畔,凉风习习、波光闪闪。
东平湖是黄河下游唯一的重要蓄滞洪区,生态地位显著。当地近年来先后开展网箱拆除、砂场清理等攻坚行动,湖水水质稳定在国家地表水三类标准以上。得益于生态持续改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青头潜鸭近年频现东平湖。今年,东平县在此记录到1600多只青头潜鸭。
这是9月9日拍摄的位于黄河济南段沿岸的绿色生态景观带(无人机拍摄)。新华社记者徐速绘 摄
上下游协同治理也在助力黄河生态趋好,山东、河南去年在全国率先实行省际黄河流域横向生态补偿。由于黄河入鲁水质始终保持在二类水质以上,山东根据协议兑现河南生态补偿资金1.26亿元,鲁豫、黄河多赢。今年,协议继续执行,鲁豫两省携手保护黄河生态的格局正在形成。
此外,山东高标准推进黄河滩区等沿黄重点区域生态治理,山东黄河段绿化面积超21万亩,初步形成了一条集防洪、生态、经济、社会效益于一体的黄河生态绿色廊道。
产业兴:新动能“开花”
今年4月以来,山东多家地炼企业拍卖炼油设备引发关注。像钢铁、地炼等山东有一定优势的“两高”产业,已经成为山东淘汰过剩产能的对象。
近年来,山东省大力推动地炼企业转型升级,已累计整合退出地炼产能2352万吨。山东省生态环境厅相关负责人说,今年,山东预计将整合退出1520万吨地炼产能。
据悉,山东把新旧动能转换视作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牛鼻子”。山东省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说,他们对新上项目严格执行能耗、煤耗、产能、碳排放、污染物排放“五个减量替代”,累计关停“散乱污”企业11万多家,压减钢铁产能占全国12%,化工园区由199家压减到84家,压减焦化产能1866万吨。
腾退了落后产能,新动能有了宝贵的发展空间。山东也明确了智能制造、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经济增长点。
在山东潍坊的歌尔股份有限公司智能制造基地,光学、声学等各类元器件,正在加工为虚拟现实(VR)设备,并发往全世界。
“歌尔聚焦VR等前沿领域,努力建设全球领先的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产业高地。”歌尔股份有限公司营销副总裁常刚说。
2021年4月22日,山东潍柴集团总装车间工人在流水线上装配发动机。新华社记者郭绪雷 摄
近三年,山东大力布局新兴产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四新”经济增加值占比提高3.6个百分点,沿黄9市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近9000家,比2019年翻了一番。
百姓乐:生态红利显
黄河山东段,河床高于地面,“攒钱、垫台、盖房、还账”生动描述了滩区群众曾频遭水患的艰苦生活。
在“黄河入鲁第一县”东明县,距离黄河不到3公里的尚庄社区,记者看到,一排排两层小楼排成方阵,幼儿园、小学、医务室、超市等公共设施和商业设施一应俱全。
近年来,随着山东黄河滩区迁建工程完工,60万滩区群众新家如画,满眼绿意,处处生机盎然。
2021年10月12日,菏泽市东明县尚庄社区(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郭绪雷 摄
为了让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山东突出发展滩区产业,以产业带动就业,协调推动安置社区和产业园区建设,包括44个产业园区或项目,总投资106亿元,可吸纳2.9万人就业,人均年收入增加3万元以上。
山东淄博高青县常家镇蓑衣樊村一侧,黄河湿地中草繁木茂、荷花满塘。早前,这里是一片黄河沉沙池,蓑衣樊村农业生产条件较差,一度是省级贫困村,当时村民年均收入仅2000元左右,村集体收入几乎为零。
近年来,蓑衣樊村抓住机遇美化村居环境,发展乡村旅游。“目前,全村621人中近400人直接从事旅游餐饮住宿服务,发展起农家乐80余户,今年村集体收入预计能达到80多万元。”蓑衣樊村党支部书记司国营说。(新华社记者 杨守勇 吴书光)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