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费县建设“两山银行” 加快生态资源价值转化
2022-03-14 09:42:38来源: 大众日报编辑: 陈前责编: 赵滢溪

山东费县建设“两山银行” 加快生态资源价值转化

费县马庄镇核桃峪村的千年流苏树。(大众日报记者 纪伟)

山东费县建设“两山银行” 加快生态资源价值转化

  费县费城街道荣和庄村村委会主任朱玉冠一直有个梦,就是把村里的荒石岭变成高产田,让村民实现稳定增收。在费县“两山银行”运营中心的帮助下,朱玉冠的梦想迈出了第一步。

  3月4日,费县“两山银行”运营中心负责人魏凯,与一家金融机构的工作人员来到荣和庄村,对村里的奇石资源进行考察,并计划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探索开发“奇石贷”金融产品,为该村提供授信。

  荣和庄村位于费县县城北部丘陵地区,有各类土地5400余亩,但适宜耕种的肥沃地块仅有300多亩。其余土地近一半是山岭地,另一半虽然平坦,但乱石嶙峋。20世纪80年代开始,村民陆续开始发展奇石园,靠着售卖地里刨出来的造型各异的石头,增加了不少收入。“但卖石头这条路不可持续,我们一直想把村里的石头地整理出来,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做一点造福子孙后代的事业。”朱玉冠告诉记者。

  不过,这个想法一直受限于资金不足而无法实施。接近3000亩土地,整理费用就需要400多万元,后续建设高标准农田,还要增加各类农业设施,又需要400多万元费用,可村集体每年的收入才10多万元。

  就在朱玉冠准备放弃这个计划时,费县农村基层干部培训班上宣讲的一项政策,又让他重新燃起了希望的火苗。“县里成立了‘两山银行’运营中心之后,马庄镇核桃峪村靠着抵押一棵千年流苏树,换来了230万元贷款,让村子走上了发展快车道。”朱玉冠告诉记者,如果能复制核桃峪村的路子去银行贷款,荒山变良田的梦想也许可以实现。

  2月底,朱玉冠来到费县“两山银行”运营中心,中心负责人魏凯为他详细介绍了费县在生态资源价值转化方面出台的相关政策。魏凯介绍,自去年6月费县“两山银行”运营中心启用以来,为了破解农村产权转化不畅、乡村建设投入不足、金融支持乡村振兴授信难等问题,费县不断探索构建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体系,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围绕具有经济、生态、人文、历史价值的10种资源资产,以转包、出租、担保、抵押、授信等多种形式进行盘活、经营、开发。以核桃峪村为例,村里的千年流苏树是当地著名的文化旅游景点,每年吸引大量游客前来观光、祈福,仅在去年“五一”假期前后,该村就接待游客12万人次。恒丰银行根据这课古树的文化服务价值进行估算,提供了230万元授信额度。

  目前,费县“两山银行”已联合恒丰银行、山东省农担公司等金融机构,创新推出8个系列金融贷款产品,成功运作的生态资源贷款达85笔,提供信贷额度超过7000万元。

  春日里,沿着荣和庄村的山路向山脚下走,两边的田地里有不少正在劳作的村民,他们正在将地里的碎石一块块刨出,这样才能撒种耕作。“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我们计划在村里发展红薯、黄烟和花生产业,还想借着靠近县城的地理位置,做一些近郊旅游方面的探索,给村民们创造一批就业岗位,带动他们增收致富。”朱玉冠说。

  朱玉冠荒山变良田的梦想仍在稳步推进。而在费县“两山银行”运营中心帮助下拿到生态资源贷款的村庄,已经悄然发生改变。在核桃峪村,村民朱传海利用20万元生态资源贷,流转闲置的山岭地,将土地平整过后建起了20多座集装箱式的民宿客房。等到春暖花开后,就能接待第一批游客。“以往外地游客来村里游玩,只能和流苏树拍个照,再在村里的农家乐吃个饭,但我们村最有卖点的其实是清新的空气和优美的自然风光。现在有了民宿,就能把游客留下来,体验山村静谧的慢生活。”朱传海说,正是考虑到这个卖点,他把这批客房命名为静居民宿。

  期待生态资源贷款的不仅有普通村民,一些有经济实力的老牌公司也希望利用该政策加速发展。费县云瀑洞天景区已经建成23年,每年接待游客45万人次,为周边村庄创造了160多个就业岗位。近年来,为了从观光游向生态游转型,景区一直想建设一批高标准民宿。2018年,景区用闲置的库房和车间改建了29间客房,这项工程花光了几年来积攒的200多万元资金。去年10月,在费县“两山银行”运营中心的帮助下,景区通过抵押“指动石”景点换来了800万元生态资源贷款。利用这笔资金,景区今年又新开工了3个特色项目。

  云瀑洞天景区内曲径通幽,山水转折处,沂蒙山区的煎饼、布老虎都成了吸引游客的特色民俗体验项目。住在景区周边白埠村的张圣花就在景区内专门负责给游客烙煎饼,每个月有3000元收入。“新项目建成后,我们可以创造更多工作岗位,让当地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云瀑洞天景区负责人孙世福告诉记者。(大众日报记者 纪伟 通讯员 高云野)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