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在线山东频道消息:4月20日上午10时40分,随着一声“开始转体”令下,中铁十局承建的济郑铁路济南上行联络线、下行联络线(64+64)m T构转体桥同向缓缓转动,100分钟内实现转体精准到位,对京(北京)沪(上海)线和水(水屯)白(白马山)线同时实现跨越。这是济郑铁路工程中第一座实现成功双转的转体桥梁工程,为济郑铁路山东段打通铺轨通道打下良好基础,也为实现开通目标攻克了一个关键性节点。
济郑高铁施工“两桥同转” 供图 中铁十局
此次转体桥为新建济郑铁路济南上、下行联络线特大桥,为双幅变梁高T型刚构桥,不同转体角度,不同转体速度,转体结构由下转盘、球铰、上转盘、转体牵引系统组成,转体长度128m,单幅转体重量为6500t。转体过程采取了“先建后转”的施工模式,即先与既有铁路平行建造,再转体与两侧桥墩对接。
据负责此次施工的中铁十局济郑铁路项目部总工程师金增禄介绍,此次转体桥在铁路工程中“两桥同转”,不同的转体角度、速度,在铁路桥梁施工中属于“首座”。为顺利实现转体,施工单位提前进行BIM建模管理,控制球座、滑道、撑脚等特殊结构的进场质量和安装精度,控制混凝土质量及箱梁预应力张拉质量,转体前严格进行称重试验及配重保证箱梁受力均衡,保证了转体的顺利完成。
济郑高铁施工“两桥同转” 供图 中铁十局
该桥采用三向预应力,工艺工序复杂,施工难度大,质量控制要求严格。该转体梁跨越的京沪线和水白线为铁路干线,安全管理压力大。此外,京沪线和水白线来回车辆密集,平均20分钟就有一趟列车经过。
为保障顺利转体,此次施工采用了安全、合理的球铰安装施工方法,有效控制了转体倾覆安全风险,制定了详细的转体施工方案,作业人员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执行,对每一道施工环节进行严密测控。经过现场技术、作业、测量人员有序联动,有效解决了转体前的各项难题。技术人员通过反复演示转体动态路径,控制起始转体角度差,确保顺利转体。
为保证转体桥施工的物资、材料、设备、人员等顺利进场,中铁十局济郑铁路项目部提前谋划、加强组织、靠前指挥,及时解决影响施工的难题。中国铁路济南局集团及济郑铁路工程建设指挥部对转体的施工方案、计划以及工程整体推进加强监控;通过各方群策群力,精准发力,强力保障,实现了转体桥梁的安全正点完成。
济郑高速铁路,是山东省与河南省规划建设的一条高速铁路干线,起自郑州东站,止于济南西站,是山东“四横六纵”综合运输通道的组成部分,也是河南省“米”字形高铁网络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济郑铁路山东段正线全长170公里,共设车站5座,分别为接轨站济南西站、长清站、茌平南站、聊城西站和莘县站。项目建成后,济南至郑州时空距离将缩短至1.5小时,极大便利两地居民出行,拉动中东部相关地区经济发展。(文 王潇 董玉 孙亚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