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护林员刘采法:一家三代传承接力,42年执着坚守山林
2021-03-22 09:58:43来源:齐鲁网编辑:曹可凡责编:赵滢溪

  原标题:微记录|济南护林员刘采法:一家三代传承接力,42年执着坚守山林

  二十多公里山路,每天巡山两趟,往返七个小时,42年坚守岗位,他淡淡一句:“这样我就能放心了”。

济南护林员刘采法:一家三代传承接力,42年执着坚守山林

  16岁起护林,这一干便是42年

  刘采法是济南市林场龙洞林区的护林员,1979年,年仅16岁的他就做起了这份护林的工作。还是个意气风发的小伙,还应该对世界有着无限憧憬,刘采法却选择深入这片廖无人烟的林区,肩负起守护这片树林的重任,修剪树木、护林、防火…...这份工作一做便是42年。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作为济南八景之首锦屏春晓的所在地,龙洞峪多年来以山清水秀闻名,这方水土不仅拥有稀缺的自然景观价值更有着珍贵的人文意义,而刘采法就是这片“金山银山”的守护人。

  从修剪树木学起,到后来的护林、防火、林业有害生物防控、为驴友指路...... 刘采法对这片森林的深情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淡化,反而酿成一种“亲情”,42年来他就像照顾自己的孩子,把自己的感情毫不吝惜地给予了这片森林。

  谈到这些年护林遇到的困难,刘采法开始时想不出,回忆了几番后讲起80年代经常有人上山拾柴火,偷砍树木卖药材,作为护林员的他需要尽自己的岗位职责与破坏森林的行为作斗争,劝阻制止破坏树木的人,这对他来讲确实很棘手。

  除了护林上会有状况,生活上也时常受困。印象最深刻的是2005年在西黑峪的一场大雪,当时积雪齐腰深,住在山沟的刘采法被困半个多月无法外出,眼看就要断粮,他只好走去邻村买粮食买水再背上山,回忆起这段老人连连叹到:“那时候真是太困难了!”

  刘采法曾住的林点没水没电,夜晚全靠点蜡烛,说起早年的日子老人总提到收音机,在这样“与世隔绝”的地方,收音机是老人唯一的心灵慰藉,住的一些地方若是收音机没信号老人就会觉得煎熬,不怕苦着身体,就怕苦着精神......

  三代护林人与近七千亩林海的故事

  “我父亲干了一辈子护林员,所以我从小对山林就有很深的感情。”

  当问及从事这份事业的原因,刘采法说是受父亲的影响,

  1956年刘采法的父亲做起护林员的工作,当时的刘采法还在上学,因为父亲在林场工作,有时放假会跟着父亲一块护林和栽树。后来到林场成为了和父亲一起并肩作战的山林守卫者。

济南护林员刘采法:一家三代传承接力,42年执着坚守山林

  如今,刘采法已不再年轻,走路的步子也越来越慢,他摸着林间的树木,“这些树是和我一起成长起来的,要有人继续守护下去”。2016年,刘采法的儿子在他的劝说下也加入了护林队伍。

  “这是我儿子刘东,他也是护林员!”

  路边站着一位年轻男子,身着森林迷彩服,带着“森林防火执勤”的袖标,刘采法热情向记者进行介绍,话语中满是骄傲与自豪。

  刘采法的儿子刘东做护林员也有5年了,开始时刘东也抗拒过这份职业,山林里的生活的确枯燥而寂寞,但受父亲对这片林区的热爱所感染,他最终决定拿起这根“接力棒”,刘采法说:“他现在也很喜欢干这个。”

  当几位驴友驻足寻找方向时,刘东便赶忙过去询问情况,手指方向为他们一一作介绍,这样的事情在巡视山林的路上时常遇到,刘采法还因为帮助驴友被送过锦旗。

  有一年冬至,有驴友从广州过来龙洞峪游玩,不料却迷路被困山林,山林里地形复杂温度可见度低。“当时九点多我吃完饭都睡觉了”,得知有人被困的消息后刘采法通过被困驴友家属提供的手机定位,马上就确定了驴友所处的大体位置,因为腿脚不便刘采法就叫上儿子刘东一起上山救援,后来父子二人成功将迷路驴友带回来,当时已是晚上一点多。

  只要身体允许就会一直干下去!

  周围从事环境工作的邢大姐说:“哎呀,老刘过年都从来没回过家!”问及刘采法的故事,大伙的反应都很热烈。

  “我最知道他了,守着林子40多年,这种精神真是不容易,太难得了!”王庆香大爷在矿村经营着一家农家乐,也算是刘采法多年兢兢业业守护山林的见证人,谈到刘采法,王大爷的情绪显得十分激动,说道:“我很敬佩他!”

  谈起何时退休,老刘回答,“这是我的爱好,老一辈也是从这里干,只要身体好就会一直干下去”

  去年,林场给刘采法配上了摩托车,老刘每天骑上车,如勇士一般每天守护着一同成长的林木。

  三代人跨越80余年的守护,这便是新时代的愚公移山精神,他们守护的不仅是一片林海,更是绿水青山的中国梦,是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中华民族精神。“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若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那么建设绿水青山中国梦的宏伟蓝图我们便能清晰可见。(齐鲁网·闪电新闻记者 穆广辉 实习记者 王杉)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