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青岛灵山岛“双碳”建设:“负碳海岛”养成记
2022-08-04 09:36:40来源: 光明日报编辑: 陈前责编: 赵银平

  【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③】 

  “全国首个,真了不得!”

  “老陈,这里面绝对有你卖羊的功劳!”

  说起岛上的大喜事儿,山东青岛西海岸新区灵山岛的居民们抑制不住内心的高兴。而62岁的陈国社,更是乐不可支,瞧,正一个劲儿地咧嘴笑呢。

  2022年年初,灵山岛省级自然保护区收到中国质量认证中心的核查证书,其碳排放核算结果获得官方认证,成为全国首个自主负碳区域。一时间,“负碳”成了岛民嘴里的热词,而在此之前,“负碳”是个啥,哪个又能说得清哟!

  灵山岛成为“负碳”岛,离不开李景哲的推动。李景哲是谁?他是青岛科技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副教授,2020年秋天,作为专家顾问,到灵山岛挂职。

  彼时,国家正好提出要扎实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各地也开始了“双碳”的尝试摸索。区域封闭、边界清晰,人员流动大,碳排放要素相对完整……刚刚登上灵山岛,李景哲就发现这是一块“负碳”宝地。

  于是,保护区党工委向区里做了打造“负碳”试验田的详细设想汇报。区里毫不含糊,当即表示:全力支持!

  “但成为‘负碳海岛’可不是件容易事儿。”翻阅着手机里的报告,李景哲仔细一盘算,不免担忧起来。碳核算主要包括碳排放源、碳吸收汇、减排项目三项。碳吸收与森林面积有关,减排项目主要涉及光伏发电,最难的是碳排放。

  “涉及老百姓的吃住行,要从根本上改变岛民几十年的生活生产方式,甚至会触动部分老百姓的‘饭碗’!”那些天,李景哲天天愁眉不展。

  李景哲的担忧并非多余。灵山岛有2400余名居民,其中山羊养殖28户,山羊是他们家庭收入的重要来源。烧煤取暖、用液化气做饭、开燃油车,更是岛民延续几十年的生活习惯。而这些,都与“负碳”有直接联系。

  深入调研后,区政府下定决心进行全岛改革:实施煤改电、控制燃油车增量、动态清理存量,在岛内进行山羊清理、继续退耕还林。

  “养了20多年羊,不养羊吃啥?”养羊户陈国社抵触情绪强烈。

  “山路上上下下,新能源车爬坡能行吗?”经营观光车生意的肖义,对控制燃油车增量一肚子疑虑。

  “烧了一辈子煤,用电能暖和吗?”逄宗芳报名“煤改电”后又后悔了……

  “群众担心的,是生计,是改革的性价比。”灵山岛保护区党工委副书记沈久波说。

  怎么打消大家的顾虑?一靠政策,二靠口碑。

  清理山羊,政府在村民自行处理后,按每只100元再额外给予补贴;煤改电,对特困户设备全额补贴,普通村民享受1000元到5000元不等的设备补贴;对符合条件的报废车,给予800~1200元不等数额补贴……

  陈国社最先转变了想法,卖掉了500多只羊,额外拿到了5万多元的“禁羊钱”,将钱投入自家民宿经营。接着,肖义买了两辆新能源车。观望了一年的逄宗芳也坐不住了,第二年果断报名安装热风机:“24小时开着,一天也就10块钱。”全岛常住农户已全部报名,将于今年全部完成“煤改电”。

  “经营民宿比养羊赚得多。”

  “新能源车也不孬,关键是游客特喜欢。”

  “不烧煤,不用担心煤气中毒,也不用天天擦墙上的灰了!”

  口碑有了,岛民们对“负碳”这事也越来越上心了。

  中国质量认证中心发放的核查证书显示,2020年,灵山岛因能源消耗、农业活动、废弃物处理等产生二氧化碳当量5668吨,森林碳汇清除量7001吨,经过核减,全岛全年二氧化碳当量-1333吨,以此获得负碳认证。

  环境改善,“负碳”招牌,灵山岛的文旅事业稳步提升。年轻人纷纷回岛创业。目前,岛上已建成165家特色民宿、2家海洋牧场,形成了旅游业态集聚效应。

  “今年在楼上增开了6间,想接接团体,价格也想适当提升。”90后陈艺文大学毕业后回岛创业,开办了“阿文小栈”。虽有疫情影响,目前一年收入也在10万元左右。

  清理山羊、煤改电、气改电、燃油车动态清理等相继完成,是不是意味着“负碳海岛”就搞好了?

  “这些仅仅是完成了第一步。”李景哲说,比如,煤改电虽然解决了直接燃烧,但用电同样会产生二氧化碳当量,要减碳,还要探索新能源的使用。为此,全岛安装了209盏太阳能路灯,还建成了300平方米的光伏发电。

  为了让岛民和每年十几万游客都参与到“双碳”建设中来,灵山岛推出了碳普惠行为清单,还将在岛上设立“碳积分银行”和“碳积分超市”,通过低碳变“现”来鼓励大家主动减碳。

  “这就是个加减法嘛!我不养羊,森林草地就可以多吸碳,只要吸收的比排放的多,就‘负碳’了呗。”如今,对“负碳”是个啥,陈国社也有了自己的理解。(光明日报记者 刘艳杰 通讯员 李杰)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