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连发两个通知 打出高校毕业生稳就业“组合拳”
2022-05-27 11:20:17来源: 人民网编辑: 陈前责编: 赵银平

  人民网济南5月26日电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也是经济发展最基本的支撑。为积极应对当前形势对就业的影响,5月24日,山东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全力做好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稳就业工作的通知》,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财政厅、省税务局印发《关于贯彻落实失业保险稳岗位提技能防失业政策的通知》。

  26日下午,山东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稳就业保就业相关政策情况。

  山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党组成员、副厅长、一级巡视员侯复东在会上介绍说,《关于全力做好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稳就业工作的通知》,聚焦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稳就业,从5个方面提出20项政策措施。《关于贯彻落实失业保险稳岗位提技能防失业政策的通知》,聚焦稳岗位、提技能、保生活,提出10项政策措施。概括起来,两个文件主要有5个特点。

  最大范围执行援企稳岗政策

  按照国家统一要求,在具备实施条件前提下,顶格实行“降、缓、返、补、减”政策,“降”,即降低失业保险、工伤保险费率;“缓”,即缓缴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费、失业保险费、工伤保险费;“返”,即失业保险稳岗返还;“补”,即一次性留工培训补助;“减”,即重点群体创业就业税收扣减。仅降低社会保险费率一项,一年就可为用人单位和职工减轻缴费负担200多亿元。

  最大效力使用就业资金

  用足就业补助资金、创业贷款担保基金、就业风险储备金“三金”,最大化提升政策的含金量。

  一是用足就业补助资金。企业招用就业困难人员,全额补贴企业实际缴纳社会保险费(不包括个人应缴纳部分),补贴频次按年度发放的,调整为按季度或按月发放。

  二是用足创业担保贷款政策。对受疫情影响较大行业的小微企业,开展复工复产创业担保贷款专项行动;对大学生和高校毕业生个人10万元及以下的创业担保贷款免除反担保。

  三是用足就业风险储备金。视情启动规模性失业风险应急预案,用于有组织吸纳就业补贴、政策性岗位开发等应急性措施。

  最大程度开发就业岗位

  一是广拓市场岗位。对招用毕业年度高校毕业生的中小微企业,给予每人1000元的一次性吸纳就业补贴。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介绍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给予一次性职业介绍补贴。

  二是稳拓公共岗位。稳定机关事业单位招录(聘)高校毕业生的规模,省属国有企业力争拿出60%的岗位面向高校毕业生招聘,扩大科研助理岗位规模。

  三是新拓基层岗位。创新实施高校毕业生“基层聘岗”计划,充分挖掘基层治理、环境保护、卫生防疫、统计调查等领域就业岗位,促进高校毕业生到城乡社区就业。

  四是增拓灵活就业岗位。统一灵活就业、家庭服务业从业人员意外伤害保险补贴标准为每人每年不高于100元。对毕业年度和离校2年内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实现灵活就业的,按规定给予社会保险补贴。

  五是倍拓见习实习岗位。实施十万就业见习岗位募集计划、大学生实习“扬帆计划”,实现见习岗位比上年扩大2倍。

  最大力度提升就业服务质效

  一是抓求职招聘服务。持续推动公共就业服务进学校、进企业、进园区、进乡村、进社区、进家庭,加密线上线下招聘服务,扩大“就选山东”“山东—名校人才直通车”“青鸟计划”等招聘平台和活动影响力。

  二是抓乡村就业服务。挖掘设施农业的用工潜力,推行党建+村级劳务合作社或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模式,一体化开展技能培训、劳务合作,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脱贫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

  三是抓特色职业培训服务。大力组织山东手造、鲁菜师傅、齐鲁建筑工匠等特色职业技能培训和现代农业、家政服务业等特色产业技能提升培训,支持企业开展在岗职工职业技能培训和自主评价。

  四是抓就业实名服务。落实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实名服务,至少提供1次职业指导、3次岗位推荐、1次职业培训或就业见习机会。

  五是抓就业便利服务。按国家统一规定,逐步取消就业报到证,建立毕业生毕业去向登记制度,推进基本健康体检项目结果互认。

  最大努力防范化解风险

  一是防范重点群体集中失业风险。突出抓好困难家庭毕业生就业,提供“一人一档”“一人一策”精准服务,至少提供3—5个针对性岗位信息,符合条件的及时纳入社会救助范围。

  二是防范劳动关系领域风险。允许因疫情影响导致生产经营困难的企业与职工协商采取调整薪酬、轮岗轮休、缩短工时、在岗培训等方式,稳定工作岗位。

  三是防范高校毕业生就业方面风险。强化“一把手”责任,大力开展书记校长访企拓岗、百日冲刺促就业等活动,确保高校毕业生在离校前毕业去向落实率不低于去年同期水平。 (人民网 宋翠)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