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三季度山东土地要素支撑保障能力同比增长30%
2021-11-10 09:51:46来源: 大众日报编辑: 陈前责编: 赵滢溪

  土地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是“稳增长”“稳投资”和项目落地的基础和保障。今年是“十四五”的开局之年,一大批重点建设项目迫切需要土地要素支撑。

  今年以来,省自然资源厅陆续出台系列“政策包”,聚焦重大基础设施和重大项目,组成16个工作组服务一线,强化土地要素保障。前三季度,土地要素支撑保障能力达44万亩,比去年同期增长30%。经济运行数据显示,前三季度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8.7%、完成投资292.2亿元,土地要素发挥了强劲支撑作用。

  3类“政策包”解决用地堵点难点

  去年2月,省重大项目潍柴新百万台数字化动力产业基地一期工程开工建设。“但是,在二期工程的落地过程中遇到了用地难题,制约了项目整体进度。”潍坊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局长刘建成告诉记者。

  如何破解制约项目落地的要素瓶颈,强化自然资源政策供给?“经过充分调研了解基层需求后,省自然资源厅在以往政策的基础上,出台了要素保障类、乡村振兴类、优化营商环境类3类65项‘政策包’化解难题。”省自然资源厅综合处处长徐阳介绍。

  有了“政策包”,一大批省重大项目、民生项目落地中存在的用地问题迎刃而解。目前潍柴新百万台数字化动力产业基地二期工程已经解决了项目建设的用地瓶颈。基地全部建成后,年可新增高端发动机产能100万台,实现产值176亿元、利税20亿元。

  此外,省自然资源厅与16市及省直有关部门逐一开展“一对一”土地要素对接活动,8月以来对254个项目问题和17个政策类问题研究梳理,逐个明确推进解决的意见。目前,已解决项目类问题206个;17个政策类问题已形成明确解决方案并正在推进,8项已形成制度成果。

  重大基础设施用地手续加速办理

  济南绕城高速公路二环线西环段将济南和德州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个占地1万余亩的大项目,土地手续办理用时不到2个月,这也刷新了省级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审查报批的速度。

  从今年3月起,国家对省级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合法用地等进行重点监管。适应新的国家政策,做好省级重大基础设施服务监管和要素保障,确保省级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顺利推进,对于“稳增长”“稳投资”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意义重大。

  为加速省级重大基础设施用地手续办理,今年以来,省自然资源厅创新工作方法,集中力量压茬推进报件审查、文件起草、项目合卷等多个关键节点,抢抓主动、提高报批效率。省自然资源厅副厅长李树民告诉记者:“截至目前,纳入省级调度的55个省级重大基础设施项目、83个项目段用地手续办理推进顺利。”

  “店小二”“服务员”下沉一线解难题

  青岛地铁4号线是贯穿青岛市区中部的东西向骨干线路,连接了市南区、崂山区等多个区,从规划之初就备受关注。一个多月前,省自然资源厅“三联五带”青岛工作组收到的青岛市《关于恳请省自然资源厅协调解决事项》中,协调解决地铁4号线落地问题便是其中之一。

  “目前已经明确了解决路径,将积极做好对上争取解决有关落地问题。”省自然资源厅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处处长郝春华告诉记者。

  今年以来,省自然资源厅创新建立“三联五带”工作机制,聚焦土地要素保障、省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用地服务监管、卫片执法等重点工作,十几名厅级“店小二”、上百名处级“服务员”主动下沉服务,对接破解难题。

  “三联五带”即“两联系一联动五带头”。“厅级干部分别联系全省16市,相关业务处室和事业单位配合厅级干部联系16市的1个县(市、区),延伸联系1-2个乡镇或产业园区等基层单位,带头深入调查研究,带头开展政策宣讲,带头对接破解难题,带头发掘典型经验,带头办理为民实事。同时厅内部,创新业务处室之间工作联系,深层次联动配合,构建纵向协调互动、横向对接畅通的工作机制。”省自然资源厅厅长宇向东介绍。

  “挂包”小组下沉后,一揽子解决基层自然资源领域急难愁盼的问题。“下沉一线后,解决的不光是新增指标的需求,青岛还向省厅提出了规划、用地、用海等10个方面的亟需解决的难题。针对所提需求,我们梳理制定分工方案,分别由省自然资源厅和省海洋局相关处室提出答复意见,汇总后反馈青岛市局。”郝春华说。

  “三联五带”工作机制全面实施以来,自然资源要素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进一步提升。前三季度,全省通过争取国家直接配置指标、“增存挂钩”核补新增指标、增减挂钩结余指标、工矿废弃地复垦指标等多种方式,累计全省土地要素支撑保障能力达到44万亩,比去年同期增长30%。(大众日报记者 陈晓婉 通讯员 赵坤 宋辉)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