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山东积极推行玉米适期晚收
玉米是山东省粮食生产的大头,实现玉米稳产增产,对夺取秋粮及全年粮食丰收具有重要意义。记者从省农业农村厅获悉,为进一步挖掘玉米生长后期增产潜力,切实提高单产水平,实现颗粒归仓,山东在全省积极推行玉米适期晚收。据专家测算,在玉米灌浆中后期,如晚收7到10天,每亩可增产40至70公斤。
今年夏种期间,受小麦收获偏晚等诸多因素影响,全省玉米播期普遍较常年推迟5到7天,如按正常年份收获,玉米成熟度不足,将造成较大的产量损失。多年的生产实践证明,玉米适期晚收,有利于充分利用光热资源,延长玉米灌浆时间,增加粒重,提高单产,是一项不需要增加任何投入即可增产的重大节本增效实用技术。
山东省明确,各地要结合实际,研究提出当地玉米最适收获期和小麦最佳播种期,制订好玉米适期晚收和小麦秋种技术方案,统筹兼顾安排好秋收、秋种工作。要加强技术指导服务,组织各级农技推广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引导督促农民群众适期晚收玉米,缩短玉米—小麦茬口期,确保玉米在最佳成熟期收获,小麦在最佳播种期播种。粮食绿色高质高效创建项目县,要把推行玉米适期晚收作为重要技术措施,切实落实到田,发挥好示范带动作用。
农业机械是秋收的主要载体。各地要通过召开农机现场会等各种形式,组织大面积连片、整村整镇推进适期收获,确保一般大田于9月底收获,高产田和晚熟地块于10月上旬收获。要引导农机手科学掌握玉米收获期,坚决制止农机过早下地。同时提前调试好机械,提高联合收割机工作效率,缩短收获进程。
降低机收损耗,就是增加粮食产量。各地要努力在机收减损上挖掘增产潜力,加强作业管理和宣传培训,把收获质量列入作业指标,大力开展机收损失标准等方面的宣传培训,切实提高规范作业能力,确保玉米机收减损增粮落到实处。要减少收获环节损失,籽粒玉米尽量在植株上干燥后机收,降低籽粒破损率。要减少粮食运输环节损失,收获后及时晾晒,有条件的可以尽快烘干籽粒,推进科技储粮、生态储粮,确保颗粒归仓。(大众日报记者 毛鑫鑫 王鹤颖)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