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刃向内改革攻坚 看山东如何迸发高质量发展活力
2021-02-01 09:33:12来源: 齐鲁网编辑: 陈前责编: 赵滢溪

  齐鲁网·闪电新闻1月31日讯 2020年山东以制度创新为引领,以突出问题为导向,以九大攻坚为内容,以人民满意为目标,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改革的活力不断释放,创新的动力不断激发,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满足感不断提升。

  用好改革开放关键一招,山东连续三年召开以改革为主题的动员大会,2020年突出“重点工作攻坚”,发起九大改革攻坚行动, 集中突破难点。一年来,各项改革举措落地见效,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健步疾行。

刀刃向内改革攻坚 看山东如何迸发高质量发展活力

  “改革廓清了一些僵化观念的束缚,破除了一些阻碍发展的羁绊,攻克了一些长期积累的难题,办成了一些影响长远的大事,为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注入了强大动力。”省委政研室(改革办)典型宣传处处长马西友告诉记者。

  采用“一把手工程”顶格推进,优化营商环境改革以流程再造为牵引,围绕“数据、权力、职责”三大体制机制难关,省市联动,强力攻坚。济宁市率先开展“市县同权”改革,236项市级行政许可事项下放到各县区。

  济宁市行政审批服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王雪尽介绍:“按照‘能放则放 应放尽放’的原则,除了上级委托事项外,我们把市级层面的其他行政许可事项,通过直接下放、服务窗口前移和下放实质性审核权3种方式,全部下放到县市区办理,推动实现全市通办、就近可办。”

  受益于这项改革,邹城康福源药店在家门口办完了《第二类医疗器械经营备案凭证》和药品经营许可证。

  邹城市康福源医药连锁有限公司负责人东野建民告诉记者:“以前需要到济宁去办理,费时费力。现在在家门口就可以办理,当天就可以拿到证,确实方便了。”

刀刃向内改革攻坚 看山东如何迸发高质量发展活力

  攻坚“数据”难关,山东构建“一个平台一个号、一张网络一朵云”的大数据新格局;攻坚“权力”难关,一年来向各市及部分功能区共下放省级行政权力事项720项(次),推动3460项事项实现“市县同权”;攻坚“职责”难关,创新建立部门间清单管理、处室间优化协同、复杂事项编委评审等制度,部门整体运转效率提升20%以上。目前,省级1804个依申请办理事项跑动次数由2次以上变为最多跑1次,“容缺受理”事项达到4800项。已形成约5%的审批事项在省级、25%在市级、70%在县级的“金字塔形”审批格局。

  省流程再造工作专班成员胡德利说:“通过流程再造极大提升了全省的治理效能,改善了营商环境,我省被全国工商联评定为全国营商环境最好的省份之一,企业对山东营商环境的认可度更高了,全年新登记企业数量同比增长了11.7%,市场主体接近1200万户。”

  以改革推动发展,在经济主阵地,全省开发区改革任务在2020年11底前基本完成,刀刃向内改革攻坚,压减内设机构、管委会人员、实际管辖面积58.7%、56.2%、48.1%。轻装上阵,活力迸发,形成百亿级以上产业集群171个,其中千亿级产业集群5个,500亿级产业集群30个。

刀刃向内改革攻坚 看山东如何迸发高质量发展活力

  省商务厅开发区处处长、二级巡视员蔡玉祥告诉记者:“开发区的主要经济指标明显好于全省平均水平,其中率先完成改革54家试点开发区实际使用外资、外贸进出口增速分别高于全省23.9和8.7个百分点。形成了最优惠的政策向开发区倾斜、最优质的资源向开发区集聚、最优秀的人才向开发区集中的良好氛围。”

  按照 “管委会+平台公司”运作模式,烟台开发区组建经发、城发两大集团,疫情期间为辖内企业融资担保11.2亿元,新设立的9支基金参股14家企业,启动新项目22个。

  按下改革“快进键”,咬定目标不放松。推进企业改革攻坚,用三年时间,省属国企数量整合重组压减三成以上,资产效益提高三成以上。经过整合重组,山东能源集团跻身世界100强企业;山东高速集团资产规模首次突破万亿元,达到1.06万亿元,较年初增长14.22%,行业竞争力进一步凸显。

  省国资委主任张斌表示:“凡是符合十强产业发展要求,凡是符合国有经济做优做大做强的目标和方向,我们都加快整合;2022年我们省属企业在现有基础上存量要压减三成以上,这个目标坚定不移,一定能够实现。”

刀刃向内改革攻坚 看山东如何迸发高质量发展活力

  一年来,山东形成了110多项制度成果,特级技师岗位制度等多项制度走在全国前列;九大攻坚、“齐鲁工匠”培育等被中央领导批示肯定;“一业一证”“一次办好”等改革获国务院通报表扬;地方水利建设、高标准农田等12项工作获国务院激励奖励。汇聚改革创新磅礴力量,高质量发展活力竞相迸发。(齐鲁网·闪电新闻记者 王希 孙治国 郭鹏  通讯员 烟台台 万瑞鹏 济宁台 刘长雨 王红艳 张炀)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