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向海图强,澎湃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长岛综合试验区南隍城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海上平台。(新华社发)
蔚蓝大海,蕴藏着丰富的资源和经济价值。向海图强,孕育着蓝色大省高质量发展的最大潜力。
2018年3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山东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更加注重经略海洋,要求山东发挥自身优势,努力在发展海洋经济上走在前列,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的海洋港口、完善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绿色可持续的海洋生态环境,为建设海洋强国作出山东贡献。这是总书记交给山东的重大政治任务,标注了山东海洋强省建设的目标定位,为山东建设海洋强省指明了方向。
以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为指引,山东省委、省政府将“海洋强省”作为八大发展战略之一,深入实施“十大行动”,坚持陆海统筹,科学推进海洋资源开发,加快构建完善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海洋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积极拓展海洋经济发展空间。沿着总书记指明的方向,山东将以战略思维谋划海洋发展布局,以系统思维推动陆海联动,以创新思维破解海洋产业发展瓶颈,推动海洋强省战略走向纵深,全力开创经略海洋新局面。
向更深更远更绿色挺进
春日的海南岛东南陵水海域一碧万顷,由我国自主研发建造的全球首座10万吨级深水半潜式生产储油平台——“深海一号”能源站巍然屹立。为这一继“蓝鲸1号”“蓝鲸2号”之后的又一“大国重器”提供船体模块建造以及大合龙服务的,正是位于烟台的中集来福士海洋工程有限公司。
从一家普通的造船厂,到手握多项“世界之最”的中国海工领军企业,中集来福士的蜕变是山东推进海洋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缩影。
海洋是高质量发展战略要地。开创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新局面,实现高质量发展,山东最大的潜力在海洋,最大的空间在海洋,最大的动能也在海洋。“海洋兴则山东兴,海洋强则山东强”,已成为全省上下的共识。
以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为统领,山东将现代海洋产业列入“十强”现代优势产业集群,成立工作专班,集中打造青岛船舶、烟台海工、潍坊动力装备、海洋油气装备等产业集群,发力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建设,全力推进现代海洋产业高质量发展。
更深、更远、更绿色。“作为我省海洋产业体系的新兴战略产业,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产业规模正在走向1000亿元层级。海洋生物医药产业产值超过200亿元,比重约占全国一半。以蛟龙号、向阳红01、科学号以及海龙号、潜龙号为代表的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深远海装备投入使用,有效拓展了认识海洋、开发海洋的广度和深度。”省自然资源厅党组成员、省海洋局局长张建东说,截至2019年底,我省海洋渔业、海洋生物医药产业、海洋盐业、海洋电力业、海洋交通运输业等5个产业规模居全国第一位。
“十四五”时期,我省将继续完善发展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突出特色化、高端化、集群化、智慧化,进一步优化海洋产业结构,提高海洋经济增长质量,努力使海洋产业成为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推动海洋经济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青岛海洋产业体系完整,产值过千亿的行业有5个,但一些海洋支柱性产业,如海洋生物医药、新能源、海工装备等新兴产业还有待加强。”青岛市委副书记、市长赵豪志代表说,“青岛将按照‘领军企业+优势产业集群+特色园区’模式,谋划水产品加工及贸易、海洋生物医药、海上风电、深海装备制造等九大海洋产业聚集区和产业集群。”
走向深海,是海洋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作为传统渔业大市的威海,近年来实施远洋渔业“百亿工程”,组建全省规模最大的远洋渔业大军,全市专业远洋渔船达到361艘,占全国的14%。“威海远洋渔业正在向极地进军。”威海市委书记张海波代表说,威海已获批2艘南极磷虾船建造指标,其中1艘已开工建设。
海洋牧场正在成为海洋渔业发展新六产的综合载体,山东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占全国的40%,稳居全国第一位。中国海洋大学水产学院名誉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麦康森委员认为,作为全国海洋渔业的“领头羊”,山东应积极探索和推广生态养殖先进模式,推动单一品种单层养殖向多品种间作、轮作、立体养殖转变,从近岸浅海养殖向离岸深远海养殖转变。
“近几年,广东、浙江等南方沿海省份不断引导民间资本进入深远海养殖领域,加速了先进技术和装备的普及,并逐渐形成优势。”他建议,山东应借鉴吸收先进经验,采用政府引导基金等方式吸引更多社会资本进入深远海养殖领域,加快“海上粮仓”智能化、高端化、绿色化转型。
加快建设世界一流海洋港口,积极融入新格局
“曾经的同质化竞争转换成了合力,转换成了建设世界一流海洋港口的新动能。”作为来自港口生产一线的全国人大代表,山东港口青岛港前湾集装箱码头有限责任公司工程技术部固机高级经理许振超,对山东港口一体化改革的成效感受深刻。
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的海洋港口,是总书记对山东经略海洋的重要指示要求。山东沿海港口处于“一带一路”海陆十字交汇点,是我国连接世界的重要窗口,也是全省稳外贸、保畅通、促增长的物流大通道。如何立足基础优势,克服分散化运营、同质化竞争等问题,做强做优做大?山东谋定而后动,以系统性思维、市场化导向,做好资源整合文章,强力推进全省沿海港口一体化改革。
2019年8月,山东省港口集团正式挂牌成立,山东沿海四大港口集团——青岛港、日照港、烟台港、渤海湾港握指成拳。全省港口规划“一盘棋”,管理服务“一张网”,资源开发“一张图”,改革发展“一条心”。一体化改革以来,山东省港口集团货物吞吐量、集装箱吞吐量稳步提升,海铁联运增添新的发展助力和空间。董事长霍高原介绍,2020年山东港口货物吞吐量突破14亿吨、位列全球第一,集装箱吞吐量突破3000万标箱。在去年疫情最为严重的2月至4月,山东港口是全国沿海唯一保持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逆势双增长的枢纽港口。
山东港口对内加速整合,对外频频发力,累计布局中西部地区内陆港18个,开通海铁联运班列线路69条,与世界1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700多个港口实现通航,多方式、立体化集疏运网络越织越密,走出了一条富有山东特色的“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之路。
3月2日,山东省港口集团青岛港产城融合项目破土动工,粮油基地、通用码头、集疏运扩能等14个重点工程承载着山东港口从“交通港”向“服务港”转型的希望。
以打造世界一流海洋港口为牵引,山东还推动港产城融合发展,加快枢纽港、贸易港、金融港、智慧港多港共建,打造海洋经济的战略支点。“此前由于板块集中度不够,缺乏相关领域技术支持,像期货等业务只能委托专业公司开展。整合后港口整体实力强了,我们也开始探索开展金融业务,给企业增效找到了新路子。”许振超说。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自古以来,海洋就是开放包容的象征。蔚蓝无界,开放前行。以建设世界一流海洋港口为依托,山东拓展全面开放“大市场”,搭建中日韩合作“大平台”,开辟互联互惠“大通道”,积极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今年,青岛将大力发展海铁联运和航运服务业,打造黄河流域出海大通道,加快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释放对外开放新优势。”赵豪志说。
“十三五”期间,青岛海洋经济年均增速达到13.3%,已具备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基础和能力。青岛市政协主席杨军委员表示,下一步要加快创建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推动国家北部海洋经济圈协调发展,推进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增强国家在国际海洋领域的话语权。
用好“第一资源”,激发“第一动力”
位于黄渤海交界的褚岛北侧700米处,常年不结冰,四季气候分明,地形地貌变化显著,这里就是国家海洋技术中心在威海建立的首个国家浅海海洋综合试验场。一年多来,这里已为“蛟龙”号深潜器等众多国家重点研发项目提供试验和测试服务。
“国家浅海海洋综合试验场全部建成后,将集聚国内高水平的研发机构,构建具备多种海洋高端装备研发能力的多学科研发平台,打造‘研发-测试-孵化-人才供给’的完整链条,成为全国海洋装备科学研究、成果孵化和产业转化的新引擎。”张海波说。
创新是引领海洋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近年来,山东充分发挥海洋科技和产业资源优势,把创新驱动作为核心战略,以山东半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载体,加快建立开放、协同、高效的现代海洋科技创新体系,海洋科技资源不断聚集,创新力不断提升。
通过一组数据,可以窥见山东海洋创新发展的“含金量”:山东拥有全国近一半的海洋科技人才和1/3的海洋领域院士,拥有55所省级以上海洋科研教学机构、236个省级以上海洋科技平台,其中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等“国字号”平台达到46个。“十三五”以来,山东承担了全国近一半的重大海洋科技工程,主导及参与完成37项国家科学技术奖项,占全国54%,托起了我国海洋科技创新“半壁江山”。
近年来,日照市海洋与渔业研究所研究员王雪梅代表率领团队,经过不懈努力攻克了金乌贼亲体暂养及人工繁育技术,依托这项技术开展大规模增殖放流,显著恢复了这种曾一度衰退的特色海产资源。2019年,山东省海洋异尾类生物工程研究中心落户日照,凭借这一平台,王雪梅带领团队开展种质资源保护,积极开发利用本地生物资源。“山东海洋资源丰富,转化资源优势关键是要加大产学研结合力度,推动更多研究成果应用于产业。”
激发“第一动力”,必须用好人才“第一资源”。鲁东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邹宁代表说,海洋产业是典型的科技密集型和人才密集型产业,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海洋人才队伍,并形成科学合理的人才结构和梯队是发展海洋产业的基础。为此,他建议,尽快制定海洋人才发展规划,统筹多部门、多地区力量,培养吸引不同方向、类型的海洋人才。“筑巢引凤”的同时,还要进一步发掘和利用本土人才,构筑稳定持久的海洋人才培养和供应体系。
“十四五”新征程已经起航。沿着总书记指引的前进方向,乘着全国两会的东风,山东将劈波斩浪、向海图强,不断拓展海洋经济发展空间,为海洋强国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大众日报记者 李 振 陈晓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