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以来,山东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决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系列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把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作为重要政治任务,瞄准靶向加压用力,精准监督执纪问责,以作风建设新成效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2019年1-11月,全省共查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6050起,处理9460人,党纪政务处分4475人。
抓重点抓关键
往深抓向实做
“重点整治严重影响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影响中央政令畅通的突出问题,重点整治群众反映强烈、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重点整治责任不落实、工作不得力、作风不务实等突出问题……”按照中央“基层减负年”有关部署要求,紧密结合省委“工作落实年”,省纪委去年印发《关于深入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工作方案》,将整治重点细化为5个方面19类具体问题,推动专项整治工作往深里抓、向实里做。
省纪委十一届四次全会上,“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坚决破除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被列为年度重点工作任务,要求各级紧紧抓住主体责任这个“牛鼻子”,继续把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及其实施细则,坚决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作为省纪委常委同厅局级党政正职廉政谈话的重要内容,纳入市委书记和部分省直部门党组书记向省纪委全会述责述廉重要内容,以“上行”引领“下效”。督促全省各级党组织深入查摆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表现形式和突出问题,形成问题清单、措施清单和责任清单,确保整改落实。
针对当前基层反映集中的报表多、检查多等问题,各级各部门通过一系列“松绑瘦身”“控量减负”举措,让基层干部把更多精力用在谋发展、抓落实上。2019年1-10月,省直各部门单位要求基层报送的报表材料压减50%以上,全省基层单位的各类督查检查减少60%以上。
做好“结合文章”
深化专项整治
我省找准整治突破口,把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与贯彻落实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结合起来,与维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结合起来,与开展扫黑除恶、脱贫攻坚、环保督察等专项整治结合起来,更精准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临沭县住房城乡建设局在村居道路硬化及农村改厕工作中,未严格执行上级规定,督导、审核验收流于形式,导致改厕质量不达标、数据不实,该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沈太吾受到党内警告处分,其他人员分别受到相应处理。 “对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不敬畏、不在乎,表态多调门高、行动少落实差、喊口号装样子等问题,我们发现一起,严肃查处一起,对典型问题公开曝光。”省纪委省监委党风政风监督室副主任庄斌表示。
按照中央和省委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开展专项整治的要求,我省将深入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与漠视侵害群众利益问题专项整治一体推进,同向发力,向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微腐败”问题“亮剑开刀”,对群众合理诉求推诿扯皮、冷横硬推,群众反映强烈、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坚决予以查处。
将深入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与脱贫攻坚等工作相结合,严肃查处脱离实际、好大喜功、弄虚作假,不担当不作为、敷衍塞责,因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造成严重后果和不良影响等问题。2019年1-11月,全省共查处扶贫领域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1549起,处理2204人,党纪政务处分1130人。
强化监督执纪
既问责又“问暖”
枣庄市峄城区城乡水务局党组成员、主任科员叶永,区城乡水务发展中心主任周长春,在实施贫困村饮水工程中,明知有部分设备未安装、不符合验收条件,仍违规进行验收并作出工程全部合格结论,分别受到党内警告处分。
全省各级纪检监察机关把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作为纠治“四风”首要任务抓紧抓实,对失职渎职造成严重后果的精准问责。省纪委成立7个检查组,深入基层“一线查”、紧盯关键“重点查”、不打招呼“随机查”,及时高效发现、受理和处置问题线索。发挥巡视巡察监督利剑作用,畅通监督举报渠道,拓宽问题线索来源,引导群众积极参与监督,对典型问题线索逐一登记,实行销号管理。 既要问责还要“问暖”。为进一步健全完善澄清保护机制,严肃查处诬告陷害行为,为受到诬告错告的干部澄清正名,2019年12月,山东省纪委省监委出台了《关于查处诬告陷害行为为干部澄清正名的工作办法(试行)》,从制度层面为党员干部解除后顾之忧,激发敢闯敢试敢干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推动形成激浊扬清、干事创业的良好政治生态。
“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违背党的性质和宗旨,损害群众切身利益,必须大力整治。”省纪委副书记、省监委副主任孙丰华介绍,全省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将始终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从坚持政治原则、严明政治纪律的高度,把整治工作与日常监督、巡视巡察等结合起来,持续深化纠治,精准监督执纪问责,推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实落地。
大众日报记者 魏然通讯员 鲁纪轩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