厂家陆续停产
价格低影响积极性
那么,巯嘌呤目前的生产状况如何?为何近年来一直紧缺?20日,记者联系到了陕西兴邦药业,对方告诉记者,目前公司没有在生产巯嘌呤,或许等十月份左右会恢复生产。
随后,记者又联系到浙江浙北药业,一名金姓经理告诉记者,近两年公司一直在升级生产线,因此迟迟没有生产新货。“巯嘌呤属于抗肿瘤药,按照国家规定,不能和一般品种在同一环境下生产,要有单独的生产设备。”金经理说,公司要启用新车间、新设备,硬件投入三四百万元,对企业来说是一笔不小的投入。
“另外巯嘌呤销售价格不高,也是影响企业生产积极性的一大因素。”金经理说,巯嘌呤产品本身用量不大,2013到2015年企业每年都会生产,一年不过4万瓶到6万瓶,一开始50片一瓶的零售价才40多元,而且巯嘌呤每次生产不过两星期左右,其余时间生产线都是空闲的,成本投入确实比较大。
“后来放开药品定价,巯嘌呤的零售价才涨到了100多元。”金经理说,不过近年来药品原料的价格也在不断上涨,从原先的两三千元一公斤上涨到七千元,足足涨了约三倍。并且,该厂原料供应商也只有一家,生产原料需提前预订,也比较紧缺。
据金经理介绍,如果不是相关部门要求其生产这种救命药,或许公司将不会再生产巯嘌呤。“特定人群需求量比较小,投入成本却比较高,也没有相关政策的扶持,全凭企业责任在坚持生产。”金经理说。
补偿生产企业
才能破解短缺困局
记者了解到,我省此次监测预警短缺的17种药品,大都是便宜好用的老药,有些仅是特定人群使用,长期以来用量并不大。近年来,不少小众药、廉价药常常断货,尤其是儿科、妇科和急救用药,更是成为“药荒”重地。早在今年1月18日,山东省卫计委发布的第一期短缺药品监测预警公告中,就提示涉及儿科、妇科和急抢救共计18种药物短缺。
记者调查了解到,药品短缺背后似乎总是隐含着这样的逻辑:原料价格高,企业生产成本增加,低廉的出厂价背后,药厂缩减产量,市场中对药品供不应求,从而出现断货。而缺乏相关配套政策的支持,是不少药企不愿投入生产的一大原因。
不少专家认为,要破解廉价药短缺的难题,不能光依靠市场的无形之手,更需要依靠政府这个“有形之手”。国务院国家医改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刘国恩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就表示,如果希望引导非政府企业即民营企业来参与短缺药品的研发和生产,那就应该通过市场的正常手段,来让他们得到一个合理的、能够补偿企业投资成本的相关制度,以解决其正常研发和生产行为。
据悉,日前,国家卫生计生委等9部门印发了《关于改革完善短缺药品供应保障机制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通过定点生产、协调应急生产和进口、完善短缺药储备等多种方式,保障短缺药品供应。这也意味着,这些“救命药”未来或将不再难觅踪影。(记者 王小蒙 实习生 孙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