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人均GDP超1万美元 去年一年脱贫151万人

2017-06-07 09:32:38|来源:大众网|编辑:阚金剑 |责编:张琳瑞

  大众网济南6月6日讯:今天(6日),山东省政府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会上,山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张新文介绍了山东经济转型升级发展取得的十大成就。山东民生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达 到78.9%,2016年有151万人脱贫。

图片默认标题

新闻发布会现场

  张新文说,山东综合经济实力大幅提升,突出表现为“两个1”:第一个“1”,即生产总值达到6.7万亿元,约合1万亿美元。第二个“1”,即人均生产总值超过1万美元,达到10193美元。

  在经济结构调整方面,五年来,山东制定实施了49个农业、22个工业和“17+6”个服务业重点行业转型升级方案,三次产业结构优化2016年为7.3:45.4:47.3,实现了由“二三一”向“三二一”的历史性转变。

  在体制机制创新上,山东连续两年修订省级政府核准投资项目目录,共取消和下放核准、备案事项62项,下放率超过一半。2016年年底,实有市场主体达到710万户,居全国第二位,平均每天诞生企业1425户。出台了公共资源交易平台管理暂行办法,省级公共信用信息平台一期基本建成,初步建立起了信用联合奖惩机制。全省党政机关取消各类公务用车6万辆,压减率48.2%,节支率14.1%。

  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上,山东提出了27项重点任务和40条政策措施,“三去一降一补”成效走在全国前列。全面完成了国家下达的钢铁、煤炭去产能年度任务;切实降低税费、融资、社保等企业关切的重点领域成本。通过落实各项减税降费政策,年可为企业减轻成本负担600亿元左右;2016年基础设施、生态环保、养老卫生、旅游休闲等领域投资同比均增长 20%以上。

  在发展开放型经济方面,山东的新优势不断增强。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设各类经贸园区8家,累计投资23亿美元,开通了4条国际货运班列和5条洲际直航航线。2016年,全省进出口总额增长3.5%,进出口、进口、出口额增速在外贸总量排名前十的省份中均位居第一。

  在创新引领方面,山东半岛自主创新示范区、黄三角农高区两大国家级创新区加快建设,青岛海洋国家实验室、国家超算济南中心等一批国家级重大创新平台相继获批。全省国家企业技术中心总数达到179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3家,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6家,国家地方共建实验室56个,数量均居全国第1位。2016年,全省研发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33%,达到全国第三位。

  在城乡区域协调融合发展方面,山东2016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9.02%,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9%,增幅位居全国前列。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6%,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8%。2016年县域生产总值超过6万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达4709亿元。

  在基础设施保障上,济青高铁、鲁南高铁、海阳核电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开工建设;加快“两网两通”建设,铁路通车里程达到5410公里,17市全部通铁路;高速公路通车里程5710公里,覆盖全省96%的县(市、区)。沿海港口吞吐量14.3亿吨,是北方唯一拥有三个过亿吨大港的省份。现有9个民用机场,开辟了300条国内外航线。2016年全省发电装机总容量10941.8万千瓦,其中新能源发电装机规模达到1580.6万千瓦,近五年来年均增长31%。

  在城乡居民生活改善方面,山东民生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达到78.9%。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4012元和13954元,新增城镇就业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连续12年“双过百万”。2012年以来,累计开工各类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202万套,基本建成(竣工)148万套 ,连续5年提前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年度建设任务。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全省各级投入财政专项资金49亿元,2016年全年脱贫151万人。黄河滩区脱贫迁建等重点工作进展顺利。

  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山东在全国率先建立环境空气质量改善生态补偿制度,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逐年下降。在全国率先实现了城乡环卫一体化,淮河流域、海河流域治污考核实现“九连冠”和“七连冠”。积极推进济南、淄博、临沂以及青岛红岛经济区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加快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采煤沉陷区、湿地自然保护区等重点区域综合治理取得了显著成绩。(记者 姜洋)

  • 济南趵突泉再现“云雾润蒸”奇观
  • 四年前通车的山东省首条“绿色公路示范高速”,现喜获“李春奖”!
  • 泰山雾凇与白雪相辉映
  • 济南九如山浪漫冰瀑布引游人
  • 山东荣成迎来大范围降雪天气
  • 山东青岛:瑞雪纷纷伴鸥飞
  • 动物园里下雪啦!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